http://www.scol.com.cn(2020-11-2 8:18:05)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对于万圣节有没有过的“价值”,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反对派批评其为“装神弄鬼”,甚至是“崇洋媚外”;而支持派则认为“洋为中用”,是一种“文化包容”。如今,万圣节“败掉正能量”的观点虽略显偏激,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缺乏文化内涵和价值引导的万圣节,就只剩下“鬼把戏”了。 万圣节又称“鬼节”,是西方的“舶来品”,在表现形式上大概是“吓唬”别人,“娱乐”自己,制造一种“刺激”效应。然而,中国是“无神论”国家,不信鬼神,信的是科学,信的是真理。所以,“惊悚”“血腥”“鬼怪”等元素,与中国文化格格不入,只是徒有其表,缺乏文化内涵。特别是其中的恐怖元素,可能让儿童产生莫名的警惕和恐惧视觉体验,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对其文化了解不深,就很容易“娱弄”孩子的认知。认知体验恰似一张白纸的儿童,处于懵懂无知的启蒙阶段,对于外来文化应该正确引导,保护孩子的心理健康,这远比“热闹一番”更有价值。 节日可以成为一种教育的载体,却不能“东施效颦”。虽然万圣节不是“洪水猛兽”,不能简单地认定“热衷于过万圣节”便是崇洋媚外的表现,但绝不能奉行“拿来主义”,因为孩子的心智尚不成熟,缺乏“价值分辨”和“思想免疫”能力,恐怖的装扮和鬼怪的狂欢,或许能够短暂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但这只是表面的“娱乐功能”,而忽视了内在的“教育功能”。同时,受此影响,“不给糖就捣蛋”成了一些小孩的口头禅,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任性”,给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建设产生负面影响。如此来说,这样过万圣节只能被看作哗众取宠,甚至是教育引导的“本末倒置”。 儿童的价值取向需要正确引导,而“妖魔鬼怪”带给其心理的阴影,势必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所以,在过万圣节的问题上、在中西方“文化碰撞”的问题上,我们既要“包容”,更要“审慎”,在“寓教于乐”的原则下拥抱外来文化。虽然过“洋节”很时髦,但如果不能促进孩子们精神世界的发育和建设,那就真的不应提倡。接触西方文化无可厚非,但是需要甄别优劣,我们虽然提倡文化交流与包容,但“包容”的前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理解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吸收,用科学理念和先进文化,加强对孩子的认知和启蒙教育。 节日是文化的载体,渗透着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而万圣节除了“形式上的狂欢”,似乎看不到“内涵式的文化引导”。所以,我们应该以审慎的态度对待万圣节,成年人或许可以娱乐一番,但从教育引导的角度讲,过万圣节真的是“少儿不宜”。(作者系天府评论特约网评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