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ol.com.cn(2020-10-7 8:36:47)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场举世瞩目的脱贫攻坚战在华夏大地打响。今年,脱贫攻坚的脚步并未因疫情防控而迟延,全年“收官”将如期实现。从近年来的脱贫攻坚成果来看,要实现深度贫困地区的“真脱贫”,光靠盲目的“勤劳”是不可能的。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彻底增强贫困地区、贫困户的造血功能,才是着眼长远的扶贫方法。而要实现“兜底脱贫”,就必须依托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围绕“可持续发展”这一“硬核”,善于在“土豆玉米荞麦‘老三样’”的基础上实施“变脸”。 像盐源县这样的深度贫困地区,由于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土豆玉米荞麦”确实就是历史留下来的传统产业。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如果仅靠这几样以当地粮食为主的“产业”抓发展,最多也就能解决温饱问题。早在十多年前,四川盐源县及周边的姑娘就大量外嫁到一些发达地区,就从侧面反映出这些地区的“贫穷”程度。据这些姑娘讲,她们那里除了“土豆”好吃些之外,确实温饱都很难解决。“离太阳最近,离城市最远”盐源县副县长廖流波的代言形象地道出了这里的地域特色。 “离太阳最近”本来是非常优势的条件,但“离城市太远”又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不管是传统的“老三样”还是转型的“新脸孔”,如果靠贫困户单打独斗,就算有产业扶持基金为其垫底,也难有大的起色。因此,盐源县从丰富品种、更新技术、健全机制三个方面入手,用“龙头企业 合作社 基地 农民”的模式逐步取代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小农生产,让新型品种、智慧农业在高寒地带发挥其强大的作用,实现从传统粮食生产向特色水果、特色中药材等的转化,那收入肯定“蹭蹭蹭”往上冒。 行文至此,不禁又想起了早年在一些地方随处可见的产业宣传标语“要致富,栽桑树”来。年龄大一些的农民也许记得,早年一些地方政府出面曾经运行过的各类“产业”,不管适不适合,条件是否具备,从“载桑树”到“种葛根”,从“栽黄柏”到“种银杏”,花样是一个接一个,但成功了的,真正在脱贫致富中起到作用的并不多。究其原因,多是人云亦云,缺乏实地调研、违背了因地制宜的原则之故。须知,在深度贫困地区,越是产业发展难,基层干部的作用就更凸显,如果只注重普惠政策的现金落实,而忽略了“造血”功能的提升,则致富困难。 “要致富,栽桑树”的产业发展是不“精准”的,而“要致富,先修路”才是真理。如今,“路”在许多深度贫困地区都已经解决,而要实现全面的脱贫致富,除了落实有关惠民政策外,更重要的是怎样根治“深度”的贫困。以“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合作社”保障就业,“基地 农民”是最根本的方法。在发展“产业”中,“变脸”不是搞“花拳绣腿”,而应以“可持续发展”为准绳,成为脱贫攻坚的“硬核”,才能彻底拔穷根、摘穷帽,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作者系天府评论新闻观察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