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商报-红星新闻独家报道了四川宜宾老人何春元“悬崖采药救孙”故事被夸大,有不实之处,采药照片系摆拍,并且发布“采药爷爷”故事的公益机构,还对筹款收取10%作为管理费,引发网友对网络筹款、公益机构监管等问题的广泛关注。(2019年9月6日《成都商报》)
为患病者筹款,本是善心义举。但若苦心孤诣弄虚作假、趁机敛财,就逾越了道德底线,它“透支”了公众信任,“稀释”了社会同情,“蚕食”了捐助者爱心,失真的“苦情牌”在慈善面前划出一个醒目的“惊叹号”。
真实是公益的生命线。很显然,四川宜宾老人何春元“悬崖采药救孙”故事是被夸大,是一次“悲情营销”。这样有违伦理的“恶意策划”,消耗大众的善良,侵蚀众筹的公信力,进而伤害爱心,打击捐款积极性。要知道,公众的善意经不起折腾与欺骗,虚夸的“苦情牌”一旦被揭穿,必然会招致憎恶与反感,大众的爱心和同情心即使再泛滥,也会在一次次的“摧残”中消磨殆尽。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出于对弱者的同情,人们往往会慷慨解囊。然而,通过虚假宣传制造“催泪”效应,“骗取”同情心,就相当于一种道德绑架,不仅涉嫌违法行为,而且“消费”了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信任,对社会同情具有“摧毁”作用。长此以往,公益的信任基础被冲击、民众同情心被吞噬,人心也许会变得冷漠,同情心不知“何处安放”,社会的信任还有多少可以透支?
公益募捐不容“造假”,善心义举不容“亵渎”。现代社会讲究诚信,这更是公益募捐的“底线”。要知道,对于道德公信力来说,毁灭只是一瞬间。想一想当年的“郭美美事件”,让人们心中圣洁的“红十字会”形象瞬间崩塌,教训极其深刻。因此,我们要引以为戒,举一反三,绝不能让公益募捐陷入比拼“编剧”和“导演”的恶性境地。
当然,要想防止此类问题发生,恐怕不能只靠舆论和道义的力量,而必须建立刚性约束,网络平台要加强排查和监管,维护健康向善的公益求助环境,避免虚假信息遮蔽公众的双眼。同时,一旦发现“诈捐”应当立即叫停,追究其法律责任,铲除募捐造假的“寄生虫”,让失真的“苦情牌”没有生存土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