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消息,位于四川龙门山断裂带中部的绵阳市,是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区之一,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崩塌、滑坡、泥石流在境内频繁发生。最近九年,绵阳连续实现了地灾“零伤亡”。记者近日在当地探访了解到,这一成果背后是地灾防治的“绵阳样本”。
“人防”是绵阳地灾防治的主要依托。目前全市建立了市、县、乡、村、社、点“5 1”防灾责任机制,逐级编制防治方案和应急预案,层层签订责任书,通过定人、定岗、定责、定酬,并定期组织培训的“五定”管理方式,直接指挥最小作战单元,以实现监测预警的快速反应、迅速处置。
“地灾监测员”就是“人防”的一支重要力量,不仅要随时观测有无泥石流等发生的前兆,还要随时注意村民动态,一旦接到预警,会迅速通知所有村民向安全地点撤离。据了解,在整个绵阳市,分布在各个行政村的监测员有近3000人,无数个“地灾检测员”是绵阳地灾防治中的“细胞”,组成了有效的群防群控体系。
科技支撑也是地灾防治的重头戏之一。在绵阳数千个地灾隐患点,裂缝计、泥位计、雨量计等自动化监测设备组成了自动化监测系统。此外,地灾隐患点的技术支撑同样是地灾防治的重要一环,对此,绵阳与九0九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等4家单位签订技术服务协议,建立了11支汛期驻守和技术服务队伍,向民众宣传地质灾害防治和临灾应急处置常识。
可见,绵阳连续九年地灾“零伤亡”,靠的是“人防为主,科技支撑、群专结合、创新驱动”,把地灾防治工作提到“生命工程”的高度。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绵阳投入资金3.5359亿元,实施57处工程治理、174处排危除险、1224户人的避险搬迁……
可见,地灾九年“零伤亡”绝非偶然,而是在狠抓防地灾工作中制定了一套有效措施,是舍得投入,依靠科技创新的结果。这证明,只要找对办法并加以落实,很多看似很难的事情就不再是难事。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国家,而防地灾关乎生命财产安全。如果各地都能结合实际,以绵阳为“样本”,那么,防地灾工作的成效必将极大提升。(作者系天府评论新闻观察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