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是发展的必然选择-pg电子麻将胡了2试玩

http://www.scol.com.cn(2023-12-18 8:26:17)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蒋永穆 孙小嵛
作者:蒋永穆 孙小嵛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建设金融强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科学认识,也是世界现代化历史进程的经验认识,更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要以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正确处理好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关系、统筹金融发展与安全为抓手,加紧推进金融强国建设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强调以金融高质量发展有力支撑现代化强国建设,为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指明了前进方向。我国金融正处在由“大”到“强”的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重任,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化使命担当,锚定目标,实干苦干,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不断开创金融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基本前提

  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基本前提,建设金融强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科学认识,也是世界现代化历史进程的经验认识,更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立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历史,金融对经济建设的重要作用早就受到关注。邓小平在上海视察时高屋建瓴地指出,“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进入新时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尤其伴随中国式现代化的纵深推进,中国共产党人对金融的重要作用认识更加深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要求“深化对金融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立足中国实际,走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纵观世界现代化发展进程,历次现代化浪潮中的领跑者都曾是世界重要的金融中心。14世纪中期开始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北意大利金融中心”,为欧洲文艺复兴提供物质根基,刺激了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极大推动了欧洲现代化发展;17世纪,世界金融中心转移至阿姆斯特丹,荷兰依托“阿姆斯特丹金融中心”地位取代西班牙、葡萄牙成为世界头号金融贸易大国;随着全球金融中心迁移到伦敦,推动英国成为18、19世纪金融强国和欧洲霸主,“伦敦金融中心”为英国现代化繁盛提供强大动力;进入20世纪,美元超越英镑成为世界货币,“纽约金融中心”极大维护了美国作为现代化强国的世界领先地位。历史告诉我们,要建成现代化强国,务必成为金融强国。以金融高质量发展推动金融强国建设,充分发挥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经之路。

  联系我国发展实际,金融愈发成为破解中国式现代化系列难题的重要力量,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必须以金融强国建设作为前提支撑。一是作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托。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要顺利实现经济高质量转型,必须加快金融强国建设,切实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不断加大金融对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动能转换的支持力度。二是纾解社会发展矛盾的重要推手。当前,我国身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依然突出,必须加快金融强国建设,坚持将金融市场作为社会资源再分配的重要手段,缓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大难题,不断增强金融服务的多样性、灵活性和适配性,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支撑。三是维护国家发展安全的重要保障。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显著增多,要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问题,就必须加强金融强国建设,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以金融安全压实经济安全,筑牢国家安全根基。

  我国已具备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基本条件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实力不断提升,金融发展逐步深化,领导能力持续增强,已经具备了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基本条件。

  塑强建设金融强国的领导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金融工作的开展从来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从我们党成立开始,就高度重视对金融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探索金融支持革命战争的服务路径,不断争取金融工作的开拓空间,提高金融工作的指导能力,实现了金融事业的从无到有。步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中不断深化对金融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不断完善领导金融工作的组织架构,健全金融发展体制机制,引领金融事业快速推进、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强调金融对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重视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服务本位,要求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建强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引领金融事业由弱变强、纵深发展,已形成领导金融强国建设的强大政治力量。

  夯实建设金融强国的物质基础。从新中国的一穷二白到改革开放的百舸争流,我国建立起了相对完备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679亿元提高到1978年的3645亿元。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发展由快速增长期进入高速发展期,以超过9%的平均增长速度大幅增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增长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世界经济低迷、复苏乏力的不利环境下,我国经济扎实推进、稳步向前,国内生产总值跨越百万亿大关,2022年达到1210207亿元,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经济实力迈上新的台阶。而经济实力的不断飞跃离不开金融的坚强支撑,金融改革纵深推进,金融行业快速发展,金融市场逐步成熟,我国金融业增加值占比不断增长。2022年,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国gdp比重达8%左右,十年间提升近2个百分点;金融市场规模持续扩容,截至2023年上半年,金融业机构总资产十年间从151万亿增长至近450万亿元。我国已经具备了由金融大国迈向金融强国的坚实物质基础。

  找到中国特色的金融强国之路。中国共产党历经一个多世纪的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结合国情实际、承继社会传统、融合西方经验的特色金融发展道路,为社会经济蓬勃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前期的红色货币发行到后期的国家银行实践,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完成了新中国对金融领域的初步探索,为支援革命战争、巩固人民政权起到重要作用;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对单一银行体制探索到改革开放时期多元化金融体系构建,金融为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作出卓越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科学谋划金融发展布局,稳步推进金融体制机制改革,着力优化金融运行环境,金融发展实力不断提高,金融支撑作用不断凸显,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逐步形成。

  明确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核心重点

  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这要求新征程上,要以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正确处理好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关系、统筹金融发展与安全为抓手,加紧推进金融强国建设。

  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做好金融工作的根本保证。切实将党领导金融工作的政治制度优势科学转化为金融治理效能,有效提升我国金融工作效率,是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根本所在。首先要完善金融制度建设,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金融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做好我国金融发展的顶层设计、理好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基本逻辑、用好集中力量应对金融风险的制度优势、管好相关金融政策及部门的协调配合。其次要加强金融队伍建设,只有紧紧依靠金融行业内各级党组织和广大金融从业人员,才能最大化发挥党中央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金融工作中的统筹指导作用,以金融队伍的纯洁性、专业性、战斗力为重要支撑,努力提升金融工作专业科学化及规范高效化水平,实现各层金融力量协同共进,确保党中央的金融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正确处理好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关系。正确处理好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首要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以不断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作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前进方向,持续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从而实现将金融资本变量转化为现实经济增量,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实的物质经济基础。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发扬好艰苦奋斗的钉钉子精神,围绕推进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形成支持解决科技“卡脖子”难题的金融体制机制,构建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绿色金融体系,营造具有高度适应性与市场竞争力的普惠金融环境,实现多元化与智能化的养老金融系统,打造高效运作的数字经济金融体系。

  统筹金融发展与安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维护金融安全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性、根本性大事,持之以恒防范发生系统性风险是金融工作的重点内容。站在新历史起点上的中国金融发展道路要始终秉持系统观念和底线思维,不断健全现代化金融监管制度和保障机制,注重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努力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能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要统筹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只有统筹好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切实加强金融全过程统筹监管,有效避免发生金融系统性风险,才能推动经济持续恢复向好,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高效服务,进一步加快建设金融强国。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相关评论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pg网赌游戏的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pg网赌游戏的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