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ol.com.cn(2023-10-20 8:46:48) 编辑:盛飞
——评四川扬琴《蜀道》
编者按 9月25日至28日,我国曲艺界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盛会——第十一届中国曲艺节在四川乐山市举行,这是中国曲艺节主场首次走进西部城市。活动期间,来自全国的600多名曲艺家和曲艺工作者齐聚乐山,演绎了近百个曲艺节目。川观新闻文艺评论频道和四川日报“西岭雪”版面特约文艺评论作者对演出的部分曲艺节目进行点评,本期专版集结呈现。敬请垂注。 在第十一届中国曲艺节上,获得全国群众文艺领域政府最高奖“群星奖”的四川扬琴《蜀道》精彩亮相,以独有的地域气派、地域特色再次吸睛,引发观众共情共鸣。 四川扬琴是四川地方传统曲艺说唱艺术代表性曲种之一,早期又称洋琴,后改为扬琴。四川扬琴从传统文化审美中孕育而出,已经形成独特的审美体系。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曲种,在新时代如何让古典美与现代美发生碰撞和融合?又如何打破窠臼,让雅俗共赏?四川扬琴《蜀道》,这朵绽放于巴山蜀水里的文艺之花,以地域特色构建时代新意,用共情共鸣共美拨动人心,给出了回答。 地域美与现代美的碰撞融合 《蜀道》通过李白和现代巴女的对话,实现两个时代的对话,用新时代的浪漫笔触匹配李白的浪漫主义,再现了千古蜀道何以难、难在何处,又如何化难为易之谜,做到了古今穿越、万物相通,传唱出从蜀道难到蜀道畅、从蜀道穷到蜀道富的古今巨变。这件深受欢迎的作品,既有对优秀文化的继承,也融入了现代特色,让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触动人心。 四川扬琴具有坐地传情、长于叙事、风格尚雅的特色,因此在文本写作上,四川扬琴《蜀道》紧紧把握住这三个特色。作品并未局限于古或今,而是通过古今相撞的混搭,让文本叙事从一开头就具有了代入感。观众随着李白跳进历史,又跟着现代巴女跳出历史、跳进现实。通过以唱为主、以说为辅的艺术形式,地域美与现代美碰撞融合,用共情共鸣共美的声势,将历史之路、人文之路转变为致富之路、家国之路的沧桑巨变展现在舞台上。 作品还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旧时,在巴中古道上,常见头包布帕、脚缠裹腿的脚夫——背二哥。为适应山地运输及高强度工作,他们即兴编唱山歌,形成气息急促、句式简短、适宜行进所唱的背二歌。四川扬琴《蜀道》立足于地域特色,对背二歌的词调进行现代转化,诸如“这山到那山只有三丈宽,如果要见面要走两三天”“什么道路平又宽,高速公路通云天”等的运用,让扬琴和背二歌发生奇妙共融。 在语言的处理中,也突出四川方言特性,并能窥见“连高夹深,九州之险也”的川北地形。人们跟着李白的《蜀道难》穿越时空,在崇山峻岭、莽岩绝壁里,一看古今之变。 这些地方语言、山歌、地形元素的灵活创新运用,拉近了观众的心灵距离,予人共鸣,让观众随着表演者穿越时空去体验、感受如今蜀道变化背后折射的时代发展,并实现优秀巴蜀文化之花的繁茂盛开,让人在欣赏经典的同时忆起传统之美、拾起地域之味。 共情共美里的雅俗共赏 四川扬琴的弹唱有独特的规制。曲作者向胜在创作中查阅了四川扬琴大量的传统曲目,拜访了多位长期演唱演奏四川扬琴的艺术家,学习研究其艺术表现形式和声腔音乐的特点,以及其伴奏方法等,反复研读剧本并多次与词作者沟通,在传统四川扬琴大调、月调的基础上使用现代元素,准确地刻画出《蜀道》中所描述的诗仙李白和现代巴女的人物形象,使整个作品富有典雅诗意,雅俗共赏。 主唱夏铭锺、杨娜立足四川扬琴本真,收集四川扬琴前辈名家唱段,学习四川扬琴音频视频,实地拜访扬琴名家并请来专家和传承人现场教学指导,严格把握曲艺的艺术形式和声腔特点。他们利用四川扬琴的声腔艺术和音乐特点,把四川扬琴的唱腔风格(说唱艺术)与声乐演唱技术、技巧相融合,注重字头字腹字尾,咬字发音、有音有字、字字清晰、声声如脆;同时,在演唱中,注重声音色彩、强弱对比、力量速度、以气带声、以声传情,让李白和巴女穿越千年时空,在一唱一和,说巨变、谈发展中,使观众知其声、明其意、共其情。 节目里,李白和巴女对唱的四川方言韵白妥帖、自然,传统唱腔的韵律美彰显无遗。其节奏舒缓有序,起承转合完整而饱满。无论是前半段通过李白对为何蜀道不再难的疑问把观众的情绪调动起来,还是后半段巴女讲述蜀道便捷通达的畅快自豪,都生出节奏张力,引人共情共鸣。歌声与演员之间形成微妙张力,扩充了舞台情感空间,外化了演员内心情感波动。 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综合来看,四川扬琴《蜀道》拉近了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心理距离,让鉴赏者在音乐声中,获得了审美的愉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