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ol.com.cn(2022-10-24 9:47:45) 编辑:盛飞
□ 长城战略咨询
四川作为经济大省,当前任务不仅在于要勇挑全国稳经济的大梁,还在于通过放眼谋划新基建厚植未来产业培育根基,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经济治理水平,支持好一批“帮一把就能强的企业”和“扶一把就能跑的企业”,把国家释放的政策红利转变为我省长远发展的不竭动力。 稳增长既是当前任务也要注重长远谋划 疫情和国际形势变化等因素叠加下,稳经济增长成为必答题,减免税、专项债、大项目等“特效药”纷纷发力,稳增长“工具箱”得到丰富。我们不仅要看到其有利于牵引当前经济增长,也应思考如何用好这些工具,释放高质量发展长远红利。 要通过新基建在稳增长中注入创新动力。越是要紧阶段,越要保持决策定力。对交通基础设施、高速公路、新城建设等传统基础设施大项目,尽量算好投资回报率的账,抓住窗口期解决一批存量痛点(如对通行压力较大道路的扩容、改造)。重点谋划好更多新基建项目,在立项和资金方面给予倾斜。 要通过政策创新在稳增长中激发企业活力。保市场主体是稳增长关键举措,不仅要保大企业,更要释放中小企业的活力创造力。全省200多万户企业中,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今年施行了修订后的《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实施办法》,出台了专门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相关措施。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我省摸底甄别出那些特别需要支持的企业,梳理出企业特别需要的纾困支持,做好精准政策匹配。 要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在稳增长中增强市场信心。稳健的市场需要良好营商环境注入信心。近年从国家到四川,“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国务院办公厅9月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意见》,提出一系列需要地方落地的举措。优化营商环境,重点是吃透、落实国家提出的措施,加快制定行之有效的实施细则,保持政策稳定性,提升市场预期,增强投资吸引力。 着眼未来产业从三方面推进新基建 以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未来产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增量。新基建既是稳增长的手段,更是培育未来产业的重要硬件。四川相比发达地区新基建基础偏弱,拥有更多建设需求,建议从三方面着手推进。 以场景为导向谋划一批。面向未来产业培育的新基建,存在“定制化”场景需求,缺少现成方案,不是简单建几个数据中心、铺几条光纤就能解决全部问题,关键在于谋划。比如围绕碳达峰碳中和、智慧交通、乡村振兴、健康中国等方向,未来的生产生活方式是怎样的场景?如何组合部署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物联网、云计算、5g、卫星互联网等新技术,形成新的基础设施来提供条件?需要我省加强对未来产业新基建形态的研究和策划。 以企业为导向支持一批。企业是新基建投资主体。从培育未来产业角度讲,企业也是使用新基建的主体。我省今年18个新基建项目中,至少有13个是企业主导,涵盖云计算、大数据、5g、宽带卫星等领域。朝着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企业,在新基建加持下,就可能迅速形成产业规模和经济体量。我省可率先探索,形成新基建项目广泛面向企业征集、讨论、参与的推进机制。包括前述面向场景谋划的新基建项目,也需要向企业开放来检验其价值。 以协调为导向部署一批。四川已提前实现所有乡镇5g和千兆光网通达,但市州间产业“数字鸿沟”仍较大,大多市州需要更多新基建赋能。2021年26个省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中,成都占14个、绵阳5个,其余7个分布在7个市州。建议省级层面加强统筹,加大对后发市州新基建主管部门的指导引导,联合地方创新型企业,建立督导机制,梳理策划一批适配地方未来产业赛道方向的新基建项目。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是重要抓手 不管是服务稳增长还是双循环大局,营造良好营商环境都是重要抓手。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出通报,对国务院第九次大督查发现的60项典型经验做法给予表扬,重点关注稳增长和优化营商环境两方面。持续优化我省营商环境,有利于企业获得更好发展空间,有利于创造东部优质产业向四川转移的良好条件。 要有更精准的政策支持。在现有稳增长相关政策措施基础上,建议通过大数据手段,重点甄别和关注两类企业。一类是“帮一把就能强的企业”,典型做法如科技部火炬中心推广的“企业创新积分制”。一类是“扶一把就能跑的企业”,疫情影响下,部分企业由于预判不充分,出现供应链资金链问题,只要各地出台针对性政策措施帮扶一把,就可能渡过难关,保住一批市场主体。 要有更实在的企业服务。一方面是对表国家“放管服”改革要求,进一步提升对企业线上线下服务能力,优化投资和建设项目审批服务,健全惠企政策精准直达机制,解决好中小企业不知道有哪些政策支持、不了解如何申报政策支持的普遍问题。一方面是对标学习国务院通报表扬的“一账清”“全链条协同”“以数治税”“热线百科”“质量小站”“五链合一”等优化营商环境典型经验做法,把好办法学到手,把服务缺项补起来。 要有更扎实的机制保障。首先是在制定和执行防疫、城市管理、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方面政策时,建立监督机制,确保不出现层层加码、加重市场主体负担的情况。其次是建好用好省级网上调研平台,建立起主管部门与市场主体的无门槛、常态化沟通机制,及时解决企业诉求,为完善涉企政策措施提供一线鲜活依据。最后是对已有涉企政策建立评估评价机制,总结实施经验和不足,让政策不断贴近企业实际。(执笔:长城战略咨询合伙人徐光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