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ol.com.cn(2023-10-9 8:44:57) 编辑:盛飞
党的创新理论不断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提出了新任务——
近年来,党的理论创新达到了新高度。 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对“两个结合”的深入阐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重大论断由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正式提出。此后,“两个结合”先后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和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了“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指出“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习近平总书记对“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论述不断深入,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新高度引出新课题。党的创新理论不断发展,对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马克思主义学院提出了什么新任务?在推动社会各界用“两个结合”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学院又该发挥怎样的作用?用行动回应上述课题,成为省内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工作的一条主线。 把“两个结合”研究好阐释好 打好“大会战”、当好“主力军” “两个结合”为新时代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新要求。 沿着新方向,省内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启理论研究“大会战”。多位马克思主义学院专家都提到同一个观点——“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让理论学者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创新。在“两个结合”开辟出的理论研究新空间中,省内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动出击,过去一年中承担起一大批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研究项目,发表了一大批论文和多部重磅学术著作。例如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重要论述开展有组织科研,承接了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等重大课题,产生了一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 落实新要求,省内马克思主义学院成为理论阐释“主力军”。“两个结合”对理论研究者提出的新要求,主要体现为如何做好科学阐释——毕竟要学好用好“两个结合”,就必须先要把相关时代背景、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原创性贡献等硬核内容阐释透。只有理论阐释越深入、越透彻,社会大众对科学理论的认识才越深,掌握和运用理论才能越自觉、越自如。为此省内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多方式、多渠道积极开展理论阐释工作。例如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在院刊上开设“毛泽东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栏目,围绕研究阐释“两个结合”持续发力,聚焦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两个结合”的贡献,多视角、全方位、深层次探讨中国共产党人推进“两个结合”的历史进程和时代价值。 做好上述研究阐释工作有一个重要前提——理论研究者自身要对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有深入把握。省内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研究者们通过“以学促研”与“以论促研”相结合,有效加深了对“两个结合”的理解和认知。一方面是加强学习、以学促研,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就创新发展出理论武装“3 1”学习模式,其中,“3”是指常态化的学院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三会一课”制度、全院教职工理论学习制度;“1”是指在前述基础上创造性推出“专题读书班”制度,教研室主任、师生党支部书记、学术委员会(学术骨干)分类举办专题读书班,通过该模式不断提升该院师生理论水平。另一方面是加强交流,以论促研。一年来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打造了“解码二十大 领悟新思想”火炬论坛系列学术活动,主办了包括第四届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大会等一系列重磅学术会议,通过与国内一线学者在思想上交流碰撞,进一步拓展对“两个结合”等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的深度和广度。 把“两个结合”讲授好宣传好 通过“三进”“三入”做好理论武装 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而要做好理论武装工作,马克思主义学院这一思想阵地就当仁不让,要率先做好理论教学和理论宣传工作,推动把“两个结合”的学习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 具体到理论教学,加强理论武装就需要推动“两个结合”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近一年来,省内马克思主义学院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发力,紧紧抓住思政课这一高校党的创新理论传播的主阵地,创新教学形式和表达方法,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讲准、讲深、讲透、讲活。 就优化教学内容而言,各学院普遍通过多种创新方式来“把彻底的理论讲彻底”。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推动把“两个结合”融入思政课教学,在“原理”课程上重点讲授坚持“两个结合”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此外还把坚持“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内容融入教学各个相应专题。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启动了“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案、进课堂、进头脑”课程建设系列主题策划。全体教师围绕如何做好各门思政课之间融入与有效衔接等问题,在交流中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方案、创新授课方法,把“两个结合”等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融入贯穿到思政课堂当中。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则积极探索建立共同体成员单位“1 n 1”片区化、网格化的工作机制,即1所大学“牵手”若干所中小学、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机构联合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研究,辐射覆盖1个地市的思政课教学,最大限度发挥共同体的辐射带动作用,确保“两个结合”等最新理论成果能在第一时间实现受众广覆盖。 就创新教学形式而言,各学院探索用年轻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记者在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堂思政课上看到,学生头戴vr设备,以红军战士身份进入到“飞夺泸定桥”的虚拟战场。“任何语言上的描绘,都抵不上‘手持步枪’,在‘枪林弹雨’中勇敢冲锋来得真实与直接。”该院教师介绍,学院在此基础上还研发了一批具有四川特色的红色文化体验教学项目,已在全国大中小学得到推广应用,让受众以鲜活生动的方式对“两个结合”形成直观感受和理解。同样在开展类似探索的,还有成都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该院立足学校特色,将红色体育文化融入思政实践教学虚仿实验项目中,帮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领悟体育文化。而作为教育部“青梨派”六所试点高校之一,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参与思政课在线学习及实践教学成果展示平台试点建设任务,截至今年7月该院已在“青梨学习派”发布涉及“两个结合”等理论的相关视频52个,获得大量年轻网友关注和点赞。南充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则开通“南职小马”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和“南职小马君”抖音号,举办微课比赛等系列活动,通过把对“两个结合”等重点理论的讲解融入这些新渠道、新平台,有效扩大了受众覆盖面。 具体到理论宣传,加强理论武装就需要推动“两个结合”深入一线、深入群众、深入人心。为此省内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宣讲和撰文积极发声,有效助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组织专家重点聚焦“两个结合”等主题在四川日报、光明网、中国社会科学网等主流媒体平台上发表理论文章,取得良好社会效益。成都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中医药文化传承与理论宣讲巧妙融合,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选派教师担任中学的中医药文化“课外讲师”,助力培养青少年文化自信。西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则深入民族地区开展理论宣讲,致力于让民族地区广大干部群众更好理解、掌握党的二十大精神。 把“两个结合”贯彻好运用好 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两个结合”是党的创新理论,而党的创新理论总是行动的指南。 “两个结合”是行动指南,直接表现在对文化建设工作的指导。多位理论专家谈到“两个结合”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就是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为此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今年启动了丛书《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四川印记》(八卷本专著)的编著工作,聚焦长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路”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在四川原生、凝练、传承和弘扬的精神,提炼其四川元素、四川印记,推动红色文化的活化利用。 “两个结合”是行动指南,也表现为其他实践领域的思想和方法指引。作为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两个结合”充分贯彻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人们在更广泛的实践工作中观察现实、变革实践、推动发展提供了制胜法宝。而要推动用理论指导实践,一年来省内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动承担起联系两者的“桥梁”角色——通过不断提高自身和社会各界贯彻和运用“两个结合”的能力水平,做到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相统一,进而用“两个结合”的思路方法来推动各项实践工作。为此各马克思主义学院发挥优势积极参与资政服务工作,组织教师围绕社会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调研、参与政企决策咨询。例如近一年来,四川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就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省委相关会议精神和学习研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要求积极撰写提交相关决策建议文章数十篇,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有效参考。与此同时,省内马克思主义学院不少教师还积极参与到社会服务中,将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运用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和人力支持。成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就先后选派10余名青年教师到教育部综合改革司等部门跟岗学习,选派教师到成都大运会运动员村工作。此外,为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水平,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还创新探索思政课考核评价方式改革,将实践教学作为重要教学环节之一,明确实践教学任务、目的、要求,由此引导和激励学生提升贯彻和运用“两个结合”等党的创新理论来指导实践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