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ol.com.cn(2022-9-28 11:02:02) 编辑:盛飞
成都市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未来数年是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关键期,也是城市文化发挥对城市经济发展和建设公园城市“深度赋能”作用的机遇期。成都依托良好的生态本底和丰富的文化资源,通过在创新性、数字化、多元化、场景化、国际化等方面不断发力、应变求新,发挥文化产业作为低碳经济在公园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背景下的“低碳文化产业”的“成都话语表达”。 久久为功,厚植文化赋能新优势 文化产业集聚效应明显。成都大力引进和培育高能级文产“独角兽”,紧抓“四个聚焦”,推进与相关产业融合创新发展,全面提升成都文产经济的规模总实力、行业引领力、创新创造力和国际影响力。将文化产业建设发展与建设高品质公园城市深度融合,建成了一批高品质的地标性文产文创设施,城内各类文博场馆、视觉艺术设施、演艺场所等高品质文化设施空间集聚效应不断凸显。紧抓地域化特色元素,在“商、旅、文、娱、体”融合上不断突破,积极探索开发城市新经济领域的增长模式,形成多个全国知名的消费集聚“打卡地”。 文化产业平台加快建设。2021年底,经国务院部际联席会议批准,全国首家数字文化产权交易平台暨成都文化产权交易所(简称“成都文交所”)成立启动。成都文交所在文化产业平台建设领域的“独特性”在于:在传统文化产权交易基础上,首创接入区块链技术、文创电商平台,深度融合文化、科技和金融,由此打造出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创金融服务和文创资源集聚平台。 文化产业升级助力城市经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一系列重磅文件中,赋予了成都加快在产业升级方面做强极核、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的重大使命。为担负好国家使命,成都近年来注重包括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在内的产业转型升级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和引领作用。持续打造文创新场景新业态新消费,依托街区、社区、绿道推出100个彰显文化之韵、富含烟火之气的“最成都·生活美学新场景”,持续打造推出一批“潮成都”“慢成都”“最成都”周末和夜间旅游消费新供给。出台《成都市建设世界文创名城行动计划(2021—2025)》等配套文件和细分领域专项政策,立规明矩,健全文创产业绿色发展的制度和规范。 成都未来从“文化深度赋能”高度,擦亮生态底色,焕发文化动能,抢抓绿色低碳新赛道,运用在线经济再造文化场景,联动内容要素重构文化生态,聚力孵化一个颜值价值齐飞、胜景活力共生、宜居宜业宜游的公园城市ip——锦水东流,水绿天青,嫩柳园亭,新蒲池馆,芙蓉锦绣,共同织就。 领跑新赛道,构建文化赋能新场景 开展多样性的数字文化赋能方式。一是数字ip的故事赋能。从天府文化中提炼出核心ip,结合5g、8k、mr等技术,创造出数字化的核心文化主题和故事,将高品质的数字文化ip植入公园城市空间,形成公园文创场景,让人们多维度感受文化ip魅力;二是数字文化事件的体验赋能,将成都数字文创嘉年华等赛事、节庆、展览、活动、俱乐部等落地,吸引文创爱好者集聚,把网上社区转换成线下社区,开发原创的数字文化ip,使其赋能城市和乡镇,打造特色文创公园社区;三是数字文化服务的跨界赋能。推动腾讯、网易、阿里等全国泛数字文创企业在场、在地、在线相结合的展览展示、电竞赛事、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线上交易、直播和培训等项目,把在线文化服务延伸到在地;四是数字文化集群的生态赋能。以成都高新区、四川天府新区为主阵地,依托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优势,整合数字文创上下游企业和机构,围绕“文创 在线新经济”产业主线,集聚中国(成都)网络视听产业基地等开放平台、成渝地区会展经济协作平台等功能平台,形成发展数字文创的生态环境和动力引擎。 推动在线、在地、在场三种文化生产方式和文化消费方式的有机结合。作为全国省会和副省级城市中首个发布了《成都市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城市,成都先行示范,将公园城市结合在线新经济,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把线上的文化服务导入线下空间、线下文化项目导入在线领域,让市民在在线、在地、在场等“多次元”时空层面获得沉浸式文化体验,包括“在地同感”“异地同感”“在线同感”“互促共感”等,以文润城,以文化人,以文惠民。 精准适配市场需求与优质内容。依托中国超大型市场的有利条件,因物赋形、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畅通文化需求侧与供给侧的交互渠道,破解市场需求与优质内容的精准适配难题——需求端,在中心城区、城市新区、郊区新城,深入挖掘李冰治水、文翁兴学、相如绿绮、文君当垆等鲜活文化故事和“大熊猫”“太阳神鸟”等文化符号,以文商旅体融合发展为路径,从重点文化行业、现代文创产品等方面入手,提升品质、创造需求;供给端,通过发展新型文化消费、改善文化消费环境、实施消费促进举措,释放潜力、引领供给。 协同联动,构筑文化赋能新生态 构建集聚共生的产业生态体系。依托阿里巴巴、天府影都、熊猫星球、今典红树林、中体产业等重大文体旅项目,汇聚高能级平台,集中先进资源要素的文创产业园区,强化产业建圈强链及与之相适应的柔性高效的生产协作网络。建强服务平台和载体、社会服务机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完善文化企业服务体系。推动文创项目、文创产业园区、文创空间、投融资机构、孵化器等多方联动合作,汇聚更多文创产业优势资源要素。大中小微文化企业梯度分工、协同互补,形成产业相互赋能、联动发展的产业链圈,推动文创重点门类成链集群,促成文创产业迭代升级与公园城市建设耦合协同,建成功能优势互促、活力交互共生的公园文创产业体系。 重塑开放协同的文创空间格局。数字文创、创意设计、传媒影视、音乐艺术等八大重点产业从纵向上形成完整高效、协作互补的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从横向上形成市内外、市区间、城乡间的统筹规划、优势互补、联动发展。依循市区间、城乡间的历史沿革、文化亲缘和地理空间等因素,营建公园城市示范区开放协同的文化产业布局,整合产业发展资源和各类文化业态,形成“1 1>2”的生产力增值格局。 打造全要素蓬勃发展的天府文创金融生态圈。创新文创金融合作体制机制,优化以“债券融资 股权投资 路演孵化 金融科技”四大路径为支撑的文创金融体系,促进金融资本与文创资源高效对接,加快推进产业融合。撬动吸引各方资本投入城市文化产业,帮助全球投资者、运营商、品牌方对接商业机会,提增产业效益。 (执笔人: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历史与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成都市金沙智库研究会特约研究员孙艳;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历史与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成都市金沙智库研究会特约研究员张羽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