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ol.com.cn(2023-9-1 8:31:01) 编辑:盛飞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富有创造精神的伟大民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始终发扬伟大创造精神,就一定能够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要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创造精神。
创造精神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创造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核,缘于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传统和文化底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民族历来注重自强不息,推崇革故鼎新,从《周易·系辞》的“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到《礼记·大学》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从北宋王安石主张的“尚变者,天道也”到清末梁启超提出的“惟进取也,故日新”,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创造精神传统。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至今未曾中断的文明,中华民族能够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与中国人民伟大的创造精神紧密相关。在改造社会层面,“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中华民族敢于不断变革创新,屡屡推动社会制度变法图强;在改造自然层面,秉持“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天文、历法、算术、农学、医学、工程等多个领域为世界贡献了无数原创性成果,曾经创造了世界最先进的生产力和最辉煌的科技成就,也使中华文明长期走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前列。 纵观中华文明史,创造精神始终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辛勤劳作、发明创造,我国产生了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墨子、孙子、韩非子等闻名于世的伟大思想巨匠,发明了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等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伟大科技成果,创作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伟大文艺作品,传承了格萨尔王、玛纳斯、江格尔等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建设了万里长城、都江堰、大运河、故宫、布达拉宫等气势恢弘的伟大工程。”一代代中华优秀儿女秉持这种富于创造的思维特质和文化禀赋,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明,使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屡经磨难而不倒,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创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品格 回望党的百余年光辉历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战胜千难万险,在进取中突破,于挫折中奋起,与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的创造精神密不可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经过二十八年浴血奋战,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纪元;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依靠自力更生、发愤图强,成功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全面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党领导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得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奔向全面小康,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正确指引下,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消除了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创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精神财富,纵观百余年党史,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中国共产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指导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开创新局。创造精神不仅推动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及强,走过了百余年光辉历程,锻造出了走在时代前列、具有全球重大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同时,也为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奋斗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进一步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创造伟力,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壮美的篇章。 在新征程上大力弘扬创造精神 步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我们正在从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前无古人的创造性事业。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国内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各种风险挑战、困难问题比以往更加严峻复杂,需要我们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和路径,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在全社会弘扬创造精神。 首先,必须坚持科学理论引领。理论是实践的先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只有牢牢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持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才能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强大思想武器。 其次,必须全面培育创新文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创新文化是孕育创造活力的沃土,我们要通过思想教育、舆论引导、机制保障等方式在全社会积极营造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浓厚氛围,使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蔚然成风,真正形成鼓励创新创造的社会风尚。培育创新文化,要特别注重全面推进创新教育,“要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培育”。教育教学活动要立足于培育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引导学生自觉树立敢于突破陈规、勇于创新创造的思想观念,着力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创新实践。 再次,必须大力夯实创造基础。“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劳动者的知识和才能积累越多,创造能力就越大。”改革创新之所以能推陈出新,提出前人不曾提出的新思想、推出令世人敬仰的新创造,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创新创造者具有扎实的创造基础。缺乏深厚专业知识积淀和才能积累,盲目追求创新创造,往往不切实际。弘扬创造精神,应从打牢基础起步,从夯实能力着手,当前尤为需要大力发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倡导爱岗敬业,脚踏实地,在实干中增强创新创造的能力本领,筑强创造能力之基。 最后,必须不断优化创造机制。创造精神的发挥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条件,中国式现代化为充分激发创造精神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时代条件,但也应该看到,当前在机制体制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制约了创造精神在全社会的进一步弘扬和发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民主法治建设同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体制、机制、程序、规范以及具体运行上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在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发挥人民创造精神方面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必须继续加以完善”。为此,我们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通过持续完善和优化创造机制,让创造发展活力在全社会最大限度释放出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作者:郑文兵,系黄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