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ol.com.cn(2023-8-14 8:19:41) 编辑:盛飞
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要求四川“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四川作为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要牢记总书记嘱托,进一步从全国大局把握自身的战略地位和战略使命,立足本地实际,明确发展思路和主攻方向,锻长板、补短板,努力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实现新突破,为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贡献。
坚持科技创新在四川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 依托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是四川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科技创新是国家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的重要手段,历史上每一次工业革命、科技革命都催生了新领域新赛道,引发全球范围内各国间综合国力的颠覆性变化。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已成为改变国际战略格局的关键性变量。在新一轮工业革命加速演进的大背景下,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通信、新能源汽车、常温超导等新领域新赛道不断涌现。四川是全国经济大省和国家战略大后方,正处于工业化转型、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我们要准确把握新一轮技术革命特征,瞄准热点前沿超前布局,加快构建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机制,深化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强化共性关键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的协同攻关和推广应用,不断实现“从0到1”的突破性开拓创新,在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中展现新作为。 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是四川聚力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科技创新重在转化应用,成果转化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环节,是科技创新活动全过程的“最后一公里”。科技创新只有坚持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当前,“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在川交织叠加,为加快建设科技强省提供了重要机遇。强化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就必须坚持“四个面向”,对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两手抓、两手硬”,加快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构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科技领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的常态化机制,加快建设科技成果应用场景,打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加快把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 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资源,着力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是完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重要一环。四川地处西南腹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拥有中央在川科研院所56家、国家“双一流”高校8所,已建成各类国家级创新平台195个,在国家战略推动下,结合自身禀赋走出了独具特色的区域科技创新道路。特别是近年来,西部第一个国家实验室在四川挂牌设立、天府实验室“成团出道”、《成渝地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总体方案》获批实施、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正式挂牌、中国(绵阳)科技城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区、启动科研经费“包干制2.0”、获批国家科技人才评价改革综合试点……四川科技创新能力乘势跃升,为加快建成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提供坚实支撑。立足新发展阶段,我们必须主动识变、积极应变,加快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推动“追赶型”科研模式向“主导型”创新模式转型,为完善面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创新体系作出应有贡献。 营造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创新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为四川全面推进科技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明确将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进行统筹部署,共同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强化了服务国家战略目标的体系性贯通、整合和构建。面向中国式现代化这个国家和时代命题,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以实际行动在“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与“强化目标导向,提高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中彰显时代担当。 聚焦国家科技创新战略部署,打造高能级创新与成果转化平台。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强调要发挥四川高校众多、科研机构聚集的优势,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赋予了更多时代责任与使命。作为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和主力军,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不仅具备得天独厚的人才资源,还具备雄厚的平台资源,要坚持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抢抓全国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机遇,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加强科技联合攻关协同,共同致力构建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联合体,形成连片发展态势和集聚发展效应。高等院校要发挥科技创新人才资源优势,积极融入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天府永兴实验室等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建设,聚力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协同推进有组织的科研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为早日将四川打造成为西部地区创新高地贡献更大力量。 聚合科教、产业等资源禀赋优势,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当前,四川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面推进,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精神,科学定位、聚焦重点,紧扣行业“高精尖缺”,不断调整优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产业布局,大力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特别是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科技领军企业要坚持围绕产业链、创新链,持续深化产学研用结合,聚力推动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着力强化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聚力建设一批能够支撑国家重大战略的高峰、高原学科和国家、行业急需的紧缺学科;紧紧围绕我省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能源化工、食品轻纺、医药健康主导产业,加快推进“双链”融合,争创一批国家级产业创新平台,让更多高水平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一线”,实现创新成果向产业高质量发展溢出,为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和四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聚力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努力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进行了系统部署。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关键靠制度、靠人才。近年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渝绵“创新金三角”、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与国家科技创新先行区建设加速推进,四川相继出台“科创十条”“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支持政策,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发展制度环境。面对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需要着力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强化科技创新工作的统筹协调能力,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改革科研评价和奖励制度,推进政府职能由科研管理向服务创新转变,为科研人员营造更加宽松的科研环境;牢固树立人才意识,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瞄准前沿领域和关键技术,以良好创新生态实现“高精尖缺”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聚集,深层次激发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汇聚起科技强国的磅礴伟力。 (作者系西南科技大学校长、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