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ol.com.cn(2022-8-24 10:06:50) 编辑:盛飞
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方面基础性、公共性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正在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支撑和重要物质保障。2022年5月,成都市“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正式印发。当前,成都正肩负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新基建”)试点等重大改革重任,我们要充分认识“新基建”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新基建”的发展方向,加快推进“新基建”中的关键举措,加快建设智慧蓉城,助推成都经济高质量发展。
重大意义 新基建是增强成都科技竞争优势的重要前提。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成都城市竞争力首先表现为把握技术进步的机遇和窗口,在特定领域形成国内领先、全球有影响力的创新链,带动城市产业部门和社会治理的高技术化。成都科技资源较为丰富,科技研发综合实力在全国名列前茅,在中西部地区更是优势突出。建设一批面向未来的重大科技装置、超级科学工程、稀缺产业创新平台,不仅是成都技术研发和产业转化的硬件基础,也能形成中高端科技型人才聚集的平台。 新基建是巩固成都人才强吸引的基础保障。随着我国人口增速的下降和老龄化程度提高,近年来大中城市都在加大人才引进政策力度,城市间“抢人”愈演愈烈。数据显示,成都是近年来新增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并且对年轻人有很高的吸引力,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在国内大城市中,成都15-59岁人口规模仅次于重庆、上海和北京,全国排名第四;在千万人口规模城市中,成都15-59岁人口比重低于东莞、深圳、广州、杭州、武汉和苏州。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研究显示,年轻人最愿意选择的居住城市,成都仅低于长沙和昆明位列第三。青年人才在成都的安心居住工作需要基础设施规模和质量的提升,成都要巩固“青年友好型”“人才友好型”的城市吸引力,就必须依靠新基建的高投入、快建设和高效运行。 新基建是培育成都新产业新业态的必要条件。产业是城市经济的根基,而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新产业、新业态的规模和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一个城市的经济活力。成都互联网、现代金融、先进制造、文化旅游等新兴产业发展水平高,二三产业融合、数字经济赋能等方面有特色鲜明的业态创新。但是,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比较,成都目前基础设施还存在较大短板,不能满足新产业和新业态与领先城市“并跑”的要求。新技术的开发、新工艺的应用、新产品的产业化验证、新市场的先期培育、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无不需要各类基础设施的支持。 新基建是实现成都加快智慧转型发展的基本要素。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很多基础较好的城市,如深圳、长沙,根据要素条件变化和技术进步要求,依靠政策调整,极力推动构建城市经济新体系和城市治理新模式,力图在新的城市竞争格局中占据更高位势。成都已经在国内新一线城市中排位较高,具备率先实现城市发展根本转型的基础,建设未来科技驱动、高端产业占主导、高度开放和突出人居环境的国际化大都市,这一系列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新基建的超前规划、加速建设,先人一步形成城市模式转型的基础条件,更早聚集相关资源和要素。 建设方向 成都新基建建设原则。坚持统筹集约、适度超前、充分利旧,完善新型基础设施是智慧蓉城建设的重要要求,新基建建设坚持以下四大原则。 大胆超前规划建设。保障一批国内领先的数字化、科技研发大型装置和设施系统的规划和建设,力争拥有若干项在全球能够排名前三甚至第一的新基建,确保成都在国内和全球以相应基础设施为条件的科技竞争、产业竞争和城市环境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定位智慧高端城市。新基建建设应当进一步强化成都城市定位,促进国内外人才、技术、品牌等高端要素汇聚成都,打造西部地区新基建建设标杆城市,构筑智慧蓉城发展基础。新基建建设重点方向要与成都 “三城三都”定位相适应,进一步强化成都城市形象。 支撑高质量发展。新基建是成都未来竞争力的基础,须满足成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新基建要能够有效扩大成都产业就业规模,提高高端就业岗位比重;要能够与成都现有产业链状况相适应,增强已有产业链的安全性和现代化,同时支撑未来支柱产业、主导产业的育链、强链;要能够兼顾城区和农村、老城区和新区的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 连接贯通城市圈。成都重点和重大新基建要能够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域范围以及具有明显的区域溢出效应,带动四川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基础设施水平的总体提升和高质量发展条件的全面改善。新基建建设要打破地域限制,创新体制机制,以“成德眉资”为核心区,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范围内多个城市开展合作,跨城市边界统筹布局建设基础设施。 成都新基建建设的重点方向。夯实智慧蓉城“科技领先、产业高端、治理先进”三位一体发展动能体系的基础,成都新基建需着力以下三个方面。 瞄准世界一流的基础科技装置。聚焦光电信息、生命科学、空气动力、农业化学、反应堆物理和核动力等领域,以在蓉高校和重点企业、科技型企业为依托,建设一批基础性研发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布局一批重大科技装置、培育全球领先学科体系和人才培育体系,显著提高成都在全国和全球上述领域的基础研发能力,培育成都未来产业发展和城市智慧化发展的技术源头。 适应新科技革命的产业应用平台。建设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通用产业应用平台,抢先部署新一代工业互联网和星火链网,重点行业加快建成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推动与西部其他省份高速数据通道建设,在国家“东数西算”整体布局中,突出成都作为西部地区产业数字化转型算力中枢的重要地位。聚焦无人驾驶、下一代轨道交通、脑科学、数字药物、航空航天、纳米制造等成都具有较好基础且发展前景良好的产业,建设一批国内稀有的产业应用平台,重点建设高新技术交易孵化基地、制造母工厂、第三方产品检验检测平台、高级别自动驾驶道路系统、临床试验治疗中心等新基建。 面向未来智慧城市发展需要的数字信息系统。建设和不断升级城市大数据和网络安全体系、城市智慧算力系统和高速通讯网络,夯实智慧城市数据基础,推动成都城市发展动能由“建设能力”向“智慧算力”的转变。借鉴日本“超智慧社会”的模式和经验,以精准医疗系统、智慧交通系统、低碳能源系统、综合防灾系统、社会治安与反恐系统、智能校区园区和社区系统为重点,建设自感知、自思考、自决策、自行动“平行成都”数字孪生智慧蓉城系统,谋划社会治理大数据与模拟推演,实现城市管理的超智能化、超精细化。 措施建议 落实规划统筹推进。健全工作协调机制,搭建新基建交流平台,推动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强化项目联动支撑,建立成都新基建项目库,滚动实施一批年度重点项目。对成熟度高、引领性强的项目,优先列入成都市重点建设项目清单予以推进,适当对用地、用能、财政补助等方面建立“绿色通道”。 加强要素保障。加大资金要素支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中央专项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资金支持,鼓励国有资本积极投向新基建建设,吸引市内外社会资本和企业参与新基建建设和运营。加大规划指标保障,做好新基建与国土空间、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等规划的衔接,完善数据共享标准规范,探索建立数据确权、交易、流通等机制,健全数据安全管理机制。加大人才资源保障,加强新基建相关领域人才招引力度,鼓励高校探索建设现代产业学院。 完善制度和标准体系。加强制度创新,研究制定有利于新基建发展的准入规则,减少各类资本投资新基建的附加条件。完善标准体系,积极开展新基建互联互通标准制定,强化新基建与传统基建标准融合和统一,积极参与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城市大脑、飞联网、未来社区等领域的国家、省级行业标准制定。优化评估体系,对标全球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加强对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服务能级的动态评估。 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强化跨区域共建协作,加快推动成渝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数据资源高效流通,合力推动千兆宽带城市群、5g网络建设,扩容成渝省级数据出口带宽、提高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网络能力。加快推动四川省和成渝智能交通、智慧能源、智慧物流、智慧环保基础设施共享。促进城乡普惠发展,着力缩小地区和城乡“数字鸿沟”。 满足绿色低碳要求。高度重视大数据中心等数字基础设施的排放问题,在确保国家算力节点安全稳定运行的前提下,积极探索符合成都地理气候和能源供给条件的数据中心节能降耗减排路径,为数字经济绿色化发展提供成都样本,为“东数西算”工程节能减排、绿色化建设实施贡献成都经验。 加强新基建安全保障。统筹新基建安全能力建设,推动网络安全态势感知、联动防御、精密编排、应急处置、追踪溯源、响应恢复等方面关键技术演进升级。开展常态化网络安全演练,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识别认定,建立完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清单,保障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供应链安全。 (作者:史丹,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邓洲,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发展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郭雪飞,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访问学者、成都市社会科学研究院成都研究院副院长、副研究员;渠慎宁,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新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