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个结合”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pg电子麻将胡了2试玩

http://www.scol.com.cn(2023-8-28 9:46:08)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梅丽红
作者:梅丽红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这是对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经验的进一步总结,也是对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中国特色和文化意义的进一步强调。讲话从五个方面阐述了“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丰富内涵,不仅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规律性认识,也为在新的征程上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科学指引。

  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认识飞跃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结论,即“第一个结合”最初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为标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这初步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命题。之后,党的七大通过的党章把“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从而标志着“结合”原则在全党正式确立。此后,“第一个结合”一直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活动中,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主线,也支撑着党的理论创新活动向前发展。对此,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在理论上进一步宣示改革开放新时期仍然要不断推进“第一个结合”。

  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激活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在继承发展“第一个结合”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两个结合”原创性论断。早在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这就在“第一个结合”的基础上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文化间的紧密关联。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正式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党的“结合”原则发展成为“两个结合”。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中,不仅写进了“两个结合”的论断,而且把它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的重大引擎。党的二十大报告不仅强调坚持“两个结合”,而且回答了为什么要坚持“两个结合”、如何坚持“两个结合”的问题,形成了关于“两个结合”的系统理论。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这表明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契合性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史上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

  “两个结合”理论内涵的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生机与活力在于同各个国家、民族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原来“第一个结合”中的“中国具体实际”,既包括现实中国社会,也包括中国历史发展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毛泽东要求马克思主义具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毛泽东重释“实事求是”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命题,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但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明确表达出来并作出理论阐述,与此前在表述理论中蕴含着某一层含义,还是有重要区别的。此前在实践中也往往把“中国具体实际”窄化理解为“中国国情”,而对其中包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些忽视。“两个结合”的提出及理论升华,就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国具体实际”的大范畴中相对独立出来,使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开始具有了相对独立的战略意义,提升了它在党的理论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不竭的思想源泉。

  “两个结合”绝非“第一个结合”和“第二个结合”的简单相加的话语表达,而是对其理论内涵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在此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阐述了“两个结合”的具体理论内涵。“第一个结合”主要是指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和解决中国问题,“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第二个结合”则主要是指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前一个“结合”侧重于解决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聚焦于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效运用于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后一个“结合”侧重于解决今与古、中与西的先进思想理论与文化价值观念的关系问题,聚焦于如何让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思维方式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些关于“两个结合”的历史必然性、时代必要性及其理论内涵的认识和把握,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贡献。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从“必由之路”的高度科学阐述“两个结合”的彼此关系及其意义,特别是在“第二个结合”上着重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高度契合性,强调了通过相互结合、彼此成就对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的创造,以及这一“结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对中国共产党思想、文化创新能力提升的意义,指出了这一“结合”对中国共产党文化主体性的彰显、巩固以及对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价值,从而极大地深化了对“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内涵及其意义的认识和把握,表明新时代中国的伟大实践创新越来越具有文化意义和文明价值,越来越直接地走向对新文化和新文明的创造。

  深入推进“两个结合”的方法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这一论断回答了“两个结合”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关系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两个结合”的思想是随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发展而形成、发展起来的,同时作为内在因素对这一思想整体的形成、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两个结合”创造性地解决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如何“落地生根”和“深入人心”的问题。《决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揭示了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既是科学形态又是文化形态,既是理论自信又是文化自信,是科学和文化高度统一的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两个结合”在新时代发展的理论成果和思想结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我们走出了一条有别于西方现代化的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立足于中华文明根基、国情条件和具体历史进程,并逐渐摆脱“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迷思而后发赶超的现代化新范式,是中华民族努力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过程中逐渐成形的现代化新范式,是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上创新突破而不断拓展的现代化新范式。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推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就赋予了中国发展实践以伟大的文化意义和文明价值。这种悠久的历史性、独特的民族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具有了文化自信的内在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以及“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的重大论断,深化了我们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的理解,增强了在“两个结合”中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文化自觉。

  “两个结合”是基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接续展开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实践,“两个结合”是在实践中形成,并随着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把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提升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高度来认识和把握,把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对新文明形态的创新实践,就为“两个结合”的时代发展奠定了强大的实践论基础。

  着眼于新时代新征程的新实践,深入推进“两个结合”,一方面要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正确认识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敢于、善于发现带有全局性的根本性问题,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转化为研究问题的科学思想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总钥匙”,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和道德观有机结合,通过奠定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文化基础,彰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文化存在性,通过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马克思主义“激活”后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与现代表达形式,使其与新的人类文明形态相适应、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相协调、与现代文化和现实生活相融通。

  (作者系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pg网赌游戏的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pg网赌游戏的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