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驱动引领产业发展-pg电子麻将胡了2试玩

http://www.scol.com.cn(2023-7-17 9:08:27)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蔡之兵
作者:蔡之兵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高质量发展是以创新驱动为第一动力的发展模式,是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载体的发展模式。因此,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必然要求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能够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和协同壮大。作为我国典型的人力大省和经济大省,四川在探索以创新驱动引领产业发展的科学路径上,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和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国际经验和国内实践都已经充分证明:不创新就无路可走,善创新才能后发赶超。不管是后发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如果能够持续创新,就可以保证国家产业体系具有源源不断的升级动力;倘若难以持续创新,国家产业体系很快就会丧失国际竞争力并最终被其他国家所赶超。因此,科技创新既是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也是保障国家竞争力的根本动力。与此同时,产业经济学理论也指出,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在这种背景下,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前提。

  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是构建新型举国体制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新型举国体制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通过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协同发力,凝聚和集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社会资源共同攻克重大科技难题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其特征是充分发挥我国制度优势,并综合运用行政的和市场的各种手段,尊重科学规律、经济规律、市场规律。当前,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与挑战、面对部分西方国家的科技封锁和产业脱钩等行为,通过加快构建新型举国体制,依托我国强大的资源调配能力与组织动员能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国家经济安全目标已迫在眉睫。在新型举国体制的构建过程中,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不可或缺的两大主体。一方面,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发展水平,共同决定了新型举国体制的发展能力,科技创新能力越强、现代化产业体系水平越高,我们突破“卡脖子”技术就越容易,确保国家发展安全就越有保障。另一方面,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化产业体系相互之间的联系度、互动度、互嵌度,也从根本上决定了新型举国体制的动态创造和升级能力。产业科技革命是一个动态过程,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理论、新应用都会在不经意间彻底改变国家竞争格局,因此,一个国家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是否具备足够强的动态创新、动态应变、动态升级能力将至关重要,而这些能力直接取决于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融合质量。

  科技创新能够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早在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工作时就明确指出:我们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完善创新机制,全方位推进科技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品牌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科技创新对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作用。由于经济活动的直接载体是产业体系,决定国家产业体系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是科技创新能力。从理论上说,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越强,该国产业发展的基础就越雄厚、国际竞争力就越强,最终能占据的市场空间就越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推动了科技体制、产学研一体化、科研经费管理、人才评价激励等方面的全方位深化改革,科技创新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融合程度进一步提高,国家创新体系正逐步成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有力支撑。从科技投入和强度来看,我国全社会r&d(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从2012年的1万亿元到2022年的3万亿元,增加了3倍;从投入强度来看,从2012年的1.9%提高到去年的2.6%;从科研人员总量和质量看,我国从2012年的325万人/年到2022年超过600万人/年,规模多年保持世界第一,这也表明了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已得到显著提高。然而,相比于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目前科技创新对产业体系转型升级的支撑力还具有较大提升空间,这也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必然要求。

  产业发展能够为科技创新指明方向。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科技创新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而产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难题,又会反过来引导科技创新的方向。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这既是当前我国产业发展难题,也是未来科技创新体系的根本方向。

  从过去发展模式看,由于我国产业体系的发展与壮大过度依赖外部需求,其主体产业类型多为出口导向,整个产业体系与国际市场的关联度与紧密度较高,与国内科技创新、市场体系的关联度反而相对较低。此外,受过去传统科技体制的影响,我国产学研一体化机制不通畅,科研机构的研究往往会根据国家相关部门发布的指南而展开,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企业和产业的发展需要并最终影响了整体发展质量的提高。实际上,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教训都充分表明,科技创新活动不能脱离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否则就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可见,想要实现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目标,就必须依赖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这也意味着科技创新必须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因此,未来必须加快构建以产业发展需要为根本目标的产学研一体化机制,明确整个科技创新体系的研究方向,让整个科技创新体系能够为破除产业发展瓶颈、提高产业发展技术、增强产业发展能力等目标作出实质性贡献。

  以创新平台建设破解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两张皮”问题

  2022年,四川省的经济总量已达5.67万亿元,距离六万亿大关仅一步之遥,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在这种背景下,四川要以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为目标,持续破解制约两者深度融合的各种问题,不断提高两者的融合程度从而增强自身发展实力。

  从现实看,四川是全国科教大省,大院大所众多、科技创新具有较好基础。据统计,全省拥有各类高等学校137所、科研院所368家,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93万人,2020年全省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首次突破1000亿元,2021年r&d经费总量为1214.5亿元,总量排全国第7位;2022年,全省新增发明专利授权2.55万件,同比增长31.65%;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0.87万件,同比增长24.64%;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5.06件,同比增长25.24%。从全国范围看,四川省的科技创新资源与能力都是比较突出的。

  然而,也要看到,四川省创新优势并没有完全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两张皮”现象较为明显,主要表现为引领产业发展的突破性创新成果较少,科技成果就近就地转化率不高;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不突出,全省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不到全国的三分之二;高新技术企业1.46万户,仅为江苏的三分之一,也不及安徽、湖北等省份。这些问题说明四川省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产品化转化通道不太顺畅,科技创新助推产业发展的作用路径受到了抑制。

  进一步分析,之所以丰富的创新资源和优秀的创新能力难以转化为最终的产业竞争优势,原因在于缺乏支撑全省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和平台。因此,未来四川省要加快高标准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在地区创新平台上,要加快推动西部科学城建设。要围绕《关于进一步支持西部科学城加快建设的意见》提出的目标和部署,全面落实相关规定,并依据国务院办公厅《支持绵阳科技城建设科技创新先行区的意见》以及《绵阳科技城“十四五”发展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西部(成都)科学城总体规划和建设方案,将西部科学城早日打造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在战略科技平台建设上,要重点推进实验室体系的建设。全面落实国家实验室服务保障的专项支持政策,推动国家实验室高质量入轨运行。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的优化重组,在2022年四川省已有3家实验室优化重组进入了全国重点实验室序列的基础上,今年继续推进10家左右实验室优化重组进入全国重点实验室。继续推进4家天府实验室高质量运行,同时启动第二批天府实验室组建工作,制定组建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组建第二批天府实验室建设。在产业创新平台上,要坚持分类发展思路,对于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这些已经在建的创新平台,要加快建设;对于高端航空装备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已经批复的创新平台,要尽快启动建设。此外,还要结合自身发展实际,争创国家网络安全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一批新的国家级产业创新平台。在功能服务平台上,四川应加快推动建设“1 27 n”高新区科创公共服务平台。要继续加快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建设,布局建设天府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和一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引才引智基地等服务平台的建设,为四川科技创新优势的发挥奠定坚实基础。

  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人才集聚高地

  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与此同时,高素质人才也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在以创新驱动引领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四川应立足全省人才资源总量较大但高端人才偏少、高技能人才占比较低的实际,聚焦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需求,坚持以人才集聚为根本抓手,围绕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两条路径,坚持以产业聚人才、以人才兴产业,深入实施重大人才计划,完善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体系,培育壮大青年创新人才、卓越工程师、天府工匠等人才队伍,持续破解人才结构性难题,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人才集聚高地。

  要加快完善建设创新人才集聚高地的制度保障。人才引进和人才培育工作是需要系统制度体系保障的长期工作,一方面要全方位提升人才服务保障制度的建设水平。完善联系服务专家制度,鼓励重点用人单位设立人才服务专员,建立重点人才需求收集办理常态机制。积极拓展“天府英才卡”服务事项,细化完善人才安居就医、子女就学、家属就业等服务措施,探索人才“一站式”综合服务。另一方面,也要着力完善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的体制机制。加快开展人才先行区建设,强化用人单位评价主体地位,赋予科研事业单位人才“引育留用”自主权,推动科研事业单位专业技术高级岗位向重点发展学科、优势学科倾斜。与此同时,要创新重大科技任务人才组织动员机制,鼓励中央单位科研人员参与四川高能级平台建设运行,对有发展潜力的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持续给予项目资金支持。

  要重视国内外优秀人才的持续引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国内外优秀人才的持续流入,是确保全省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具体工作中,要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助力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为根本目标,集成政策资源,加大支持力度,持续引入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并发挥其在推动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中的引领作用。具体而言,就是要以“天府英才”工程为统揽,实施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大力聚集高端创新人才。一方面,要开展省级人才计划前置改革,对重大创新平台和重点用人单位给予人才计划配额,健全重大人才计划实施机制,培养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另一方面,也要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引才用才、培养研究生,设立省级博士后专项资金,加大博士后培养引进支持力度。

  要重视自身人才培育能力的持续提升。人才培养基础在教育,包括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在内的教育体系,能否成功培育出足够多的、足够优秀的人才是决定一个地区持续进步的关键前提。从当前的产业结构现状与未来发展需要看,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主体,未来要坚持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与职业教育质量视为同等重要的两大目标。一方面,要在全省高等院校深入开展“对标竞进、争创一流”活动,聚焦学科专业布局与产业发展匹配度、高端人才引育、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型创新型人才供给、学科建设、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坚持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之路。另一方面,在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上,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技能培训体系,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推进“技能四川”建设,健全技能人才培养和服务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和天府工匠、大国工匠,实现由技能大省向技能强省转变,源源不断造就推动四川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区域与城市经济创新工程首席专家】
相关评论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pg网赌游戏的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pg网赌游戏的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