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ol.com.cn(2022-7-11 10:07:10) 编辑:盛飞
近日,关于“ar(增强现实)是否会成为下一代计算平台”的话题引发热议。对这个问题,其实可以换一个问法:智能手机之后,什么设备能催生下一代计算平台?毕竟进入信息时代后,随着计算设备的算力提升、体积缩小、互联网化、交互优化,我们已经见证了多次计算平台的迭代。未来当然也会有下一代计算平台出现,而它也必然将对电子信息相关产业带来巨大甚至是颠覆性的影响。
我认为,除了ar,vr(虚拟现实)、mr(混合现实)穿戴设备等也都是下一代计算平台可能的答案。此外随着技术的完善,丰富的生产生活场景需求也会牵引出人形机器人、汽车机器人等需要未来计算平台的载体,它们也有望能催生下一代计算平台。 下一代计算平台最难突破的是应用场景 只有电池和芯片(比如量子芯片)、交互、显示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才可能打造出比手机有更多应用场景的、以可穿戴式设备为载体的下一代计算平台 回顾计算平台载体的进化,有一条很重要的主线:用更小体积完成更多任务。 消费者感知明显的计算平台载体变化,大概是从个人电脑(使用core i7、windows等软硬件计算平台)到智能手机和可穿戴设备(使用snapdragon、ios、android等软硬件计算平台)的过程。其进化路线总结起来,一是平台计算能力越来越强,而且对温度、压力、空间、色彩等现实世界的感知能力与日俱增,可以处理更复杂更多样的任务。二是设备体积越来越小,“电脑”从桌面上变到口袋里,特别是从3g到4g/5g时代的跨越,让手机等设备形成庞大的全球化移动网络生态,使得很少有人能“逃出这张网”。三是人机交互方式从键盘鼠标等外接设备到触控、语音、手势,越来越便捷。2007年发布的iphone 开创了一个时代,多点触控技术让人和设备间的交互更自然,智能语音助手siri(2011年)带来更直接的交互方式,减少了用户学习和时间成本。四是展示给我们的界面越来越精细、精美,画面声音对现实的模拟程度越来越高。20年前的手机用户可能很难想象,我们戴副眼镜就能观看一部大制作电影。这些进化让手机和可穿戴设备以更小体积完成更多任务,应用领域和场景越来越广。未来的计算平台仍将在这些方面继续优化。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要提供比智能手机更多的应用场景,在短期内打造出颠覆性的下一代计算平台载体并非易事。对很多人而言,手机仿佛长在手上,成为身体的一部分,人们可以用手机交流、阅读、办公、娱乐、打车、购物、付费,所以它是你的电话、报纸、电脑、游戏机、电视、随身听、出租车、超市、钱包……笔者手机界面算清爽的,也装了82个app,这意味着几十件事可以利用随身携带的手机完成。而根据工信部发布的情况,截至2021年底,我国国内市场上监测到的app数量有252万款之多,其中苹果商店(中国区)app数量就有135万款。目前在可穿戴设备或者其他计算平台载体中,还没有能向下全部兼容手机应用场景,并实现更多功能的消费级产品,比如还很难随时随地用ar或vr眼镜发朋友圈,或者用智能手表去玩大型游戏、看电影。只有电池和芯片(比如量子芯片)、交互、显示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才可能打造出比手机有更多应用场景的、以可穿戴式设备为载体的下一代计算平台——因为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我们将把一部手机戴在头上或手上一整天,而目前的手机对这个任务而言显然还过于沉重。 可能会形成更丰富的计算平台矩阵 除了火热的ar可穿戴设备,人形机器人、汽车机器人等独立移动设备,也是催生下一代计算平台的载体 当创业者谈下一代计算平台时,普通消费者别以为这是要革智能手机的命,就像智能手机并没让个人电脑消失一样。据idc统计,2021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约13.5亿部,个人电脑出货量约3.5亿部,个人电脑增速还高于智能手机。未来的计算平台,更可能拓展出全新应用场景,打造增量市场,在现有基础上形成更丰富的计算平台矩阵——很可能是分别服务固定设备、随身设备(手持/可穿戴)、独立移动设备的计算平台三足鼎立的状态。 ar的机会在哪里呢?首先ar并不完全是硬件,而是“硬件 软件”的概念。作为一种软硬结合技术/产品,ar技术可以应用在头戴设备,也可以应用在智能手机(比如前几年很火的《宝可梦go》游戏,大家就是用手机来玩),应用在桌面设备(比如汽车的抬头显示系统),又或者通过头戴或者桌面设备,把远程参会人实时影像投射在我们对面,也是一种ar技术的应用。目前头戴式ar设备宣传比较多的应用场景,是在远程工作协同上,比如呼叫技术专家实时指导现场人员检修设备,达到技术专家亲临现场的效果。未来,在办公(远程全景式会议系统)、购物(亚马逊刚推出鞋类虚拟试穿工具)、数字旅游(更有现场感的虚拟讲解)等领域,相信ar技术会为我们带来更多惊喜,形成一批细分增量市场。当这些市场足够大时,就可能会催生大规模应用的专用芯片和系统,也就是新的计算平台。 按照前述固定设备、随身设备(手持/可穿戴)、独立移动设备分类,除了火热的ar可穿戴设备,人形机器人、汽车机器人等独立移动设备,也是催生下一代计算平台的载体。高度集成化、智能化、能够自主开展行动服务人类的机器人,其复杂程度和功能是包括手机在内的计算平台无法比拟的。人工智能技术、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正慢慢把这些机器人带入我们的生活,起初是功能简单的机器人,比如扫地机器人、送餐机器人、仓库机器人,而波士顿动力的机器狗在防疫和安防领域已经大放异彩,能够自主实施比较复杂的任务。 人形机器人发展迅速,去年7月,优必选发布了我国首款可商业化的仿人形服务机器人walker x。上个月,特斯拉ceo马斯克宣称,将在9月底的特斯拉人工智能日上发布tesla bot(特斯拉人形机器人)原型机,并有望在明年投入生产,其售价可能低于model 3。应用在家庭的话,人形机器人会方便充电,也有清洁整理、搬运、照料等相对固定的场景需求,利于用现有技术打造成熟产品,如果将来价格够低,将极大改变人类家庭生活方式。 汽车机器人,即自动驾驶汽车,汽车机器人是一个比较有噱头但也比较贴合的称呼。在北京、广州等城市,人们已经能打到百度、小马智行等企业的自动驾驶出租车。随着训练数据的积累,以及车路协同、高精度地图等基础设施的完善,汽车机器人会迎来比较快的发展,将为未来出行带来革命性变化。汽车这个载体的内涵也会发生改变,未来的汽车机器人将不再仅仅是个出行工具,也可以成为一个个移动电影院、会议室、游戏室、旅馆,催生更多商业模式创新和市场机会。 建议四川从三方面发力布局下一代计算平台 夯实基础、超前布局、营造生态,避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为创业者营造大胆试错的创业环境,遴选培育具有新赛道感的高成长企业;加强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相关产业的协同和布局,形成发展合力 四川在电子信息制造和软件领域都有很好的基础,电子信息产业是四川首个突破万亿元产值的支柱产业。根据工信部数据,四川省2021年完成软件业务收入4555亿元、居全国第七,其中成都完成4456亿元、居全国副省级中心城市第五。抓下一代计算平台机遇,建议四川围绕三方面着力。 夯实基础、超前布局、营造生态,避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下一代计算平台属于未来产业,哪个领域会率先爆发仍具有不确定性。建议重点夯实各领域都离不开的人才、软件等产业基础,揭榜挂帅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增强产业创新能力,不急于集中发力细分领域;超前布局人工智能芯片、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吸引相关人才、机构和企业;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打通供应链体系,打造适应性强、自成长的产业生态,把剩下的事交给企业和市场,增强产业抗风险能力。 为创业者营造大胆试错的创业环境,遴选培育具有新赛道感的高成长企业。核心是激发人才和企业的创造性,培育海量企业主体,政府从产业规划者向赛道遴选者、支持者转变。在具体方式上,北京中关村通过国际前沿科技创新大赛,面向全球选拔拥有全球首创、世界领先前沿技术的初创团队和企业,推动优质成果及企业落地转化;安徽合肥通过实施“掘金”计划,发掘打造“爆品企业、爆品产业”,围绕优势领域集聚和调配内外部服务资源,激发内生发展活力,这些经验值得借鉴。 加强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相关产业的协同和布局,形成发展合力。重庆近年大力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在智能汽车、智能终端、工业软件等方面发展迅速。建议四川加强与重庆协同,共抓下一代计算平台机遇,如在自动驾驶汽车领域,川渝均建有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下一步可探索推动川渝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围绕相关领域共同支持、共担风险、共享发展。 (作者系川观智库特约研究员、长城战略咨询成渝总监) 延伸阅读 下一代计算平台会在什么时候出现? □川观智库研究员 熊筱伟 蒲南溪 随着科技发展,没人会否认下一代计算平台必将出现。更让人好奇的问题是:什么时候出现?川观智库梳理了国内外机构报告中的相关观点。 脸书母公司meta认为,等待时间不会太长。其在报告《ar/vr:连接新维度》中表示,ar/vr“即将成为”下一代计算平台。报告进一步给出了支撑这一判断的4个信号:一是ar/vr应用领域正快速扩张,从游戏等早期领域扩张到效率、教育、医疗保健和服务等各个领域。二是人们对联系互动的新方式有明确需求。报告引用一项调研说明,74%受访者将ar等技术视为连通线上线下世界的桥梁。三是ar/vr应用开发时间大大缩短。几年前需花费数月来开发的ar和vr体验,如今只需要几周。四是由于技术的新发展和产品价格的降低,ar/vr变得比过去更加亲民。 国际投资银行高盛同样认为,ar/vr有可能成为下一代计算平台,也认为它们实现爆发式增长不会用太长时间。在报告《虚拟与增强现实:理解下一代计算平台之争》中高盛认为和手机相比,ar/vr为人机交流创造了一个新的甚至更本能的方式,这是它可能成为下一代计算平台的重要理由。报告进一步分三种情况给出了发展时间表:一是在正常情况下,即相关头戴式设备得到较好普及,但仍存在携带性差、续航时间短等问题。这种情况下2025年ar/vr营收或达到800亿美元。二是在快速发展情况下,预计2025年营收或超过1800亿美元。三是在缓慢发展情况下,如相关技术遇到明显挑战,在安全或隐私上存在问题,预计2025年营收或为230亿美元。报告认为未来ar/vr技术能否普及的关键因素在于:用户体验的改善、技术壁垒的攻克、内容和应用程序的发展。而电子游戏、房地产、零售业和医疗健康将是ar/vr技术将要攻占的第一批行业。 在时间预测上,《经济学人》杂志给出了更为审慎的回答。其今年4月9日刊登文章《硅谷寻找下一个大型科技平台》认为,不要指望下一代计算平台会马上到来。上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手机面世,但却没有能在办公室以外的地方流行起来。文章特别提到目前的ar头戴设备,认为它处在和当年互联网手机类似的阶段——体积庞大、价格昂贵,目前主要在工业领域使用。但文章也提醒,一旦技术突破临界点、合适的产品出现,未来可能很快就会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