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ol.com.cn(2023-5-15 8:34:23) 编辑:盛飞
18世纪以来由工业革命生发的几次全球经济格局大演变和国家间博弈重点领域的大变迁已充分表明,制造业的现代化发展是加快建成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支撑。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一定要把我国制造业搞上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为新征程上我国制造业加快推进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和抓手。随后,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更进一步地指出传统制造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要求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
加快推动制造业现代化发展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把准制造业现代化发展的三个方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意味着高附加值、强竞争力和话语权,智能化指向数字化、网络化和能动化,绿色化则是一种崇尚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构成新征程上我国制造业现代化发展的重点方向。这其中,高端化发展是要发展高端制造业和推动传统制造业高端化发展,智能化是要通过装备联网和关键工序数字化改造实现精益生产、精细管理和智能决策,制造业绿色化发展是要推进清洁生产、生产环境友好型产品,三者均有助于带动产业制造能力提升、服务模式变革和产业链融通创新继而重塑产业竞争力,是当今世界大国博弈的热点方向。从国家发展和国际竞争优势塑造的视角看,高端化是一个更具包容性的方向,智能化和绿色化的指向则相对具体,三者面向的都是发展生产力,都要求有更高阶的技术能力和基础工业做支撑,当技术“换不来”“买不来”的时候,就只有内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因长期“重组装轻部件”“重短期市场轻长期可持续性”,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等工业“五基”部分依赖进口,我国制造业整体正向设计能力发展不足,掣肘了高端化发展进程,与国家对高质量发展与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战略需求还有差距;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化工、新材料等重点产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持续加速,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在高端传感器、高档数控系统、工业应用软件等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也还受制于人,与国家抢占新赛道制高点的战略需求也有差距。 抓好高级化制造业产业基础的两大战略部署: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由2019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首次提出,聚焦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强调对现有产业基础的系统性重构,相较于工业强基工程,作用边界更宽、价值取向更具革命性,任务更具挑战性。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聚焦高端装备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调打造“国之重器”与“中国标准体系”,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集大成者,在我国已实施近30年。在形式上,两个工程在十大领域四基“一揽子”突破行动部分有交叉,都指向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产业基础能力提升。在实际实施中,重大技术装备往往由上万零部件组成,制造难度大和精度要求高,相应地,其技术攻关常常集成了百余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工程体量和难度要大得多,周期也更长,责任主体以少数负责总成的大型国企和研发机构为主,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面向的责任主体数量更大且高度专业化。两个工程的实施都是大挑战,要采用新的创新范式和组织模式。相关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要主动强化使命担当意识,精心筹划如何发挥、如何坚持的问题,尤其是:如何从链式突破、区域链群协同建设、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等视角出发遴选及布局相关项目,如何将新型举国体制制度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内嵌于多元协同创新主体间的复杂委托-代理关系和经济层面的创新激励机制中,以有效激活核心微观主体的创新能动性,推动形成可靠的自主创新承诺网络。 育强制造业现代化发展的生力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群体。专精特新企业是中小企业群体中的排头兵。2021年以来,国家密集传递了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决心,强调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的紧迫性。这背后的逻辑是,专精特新企业大多在某个细分领域深耕多年,是核心技术的真正持有者,具备较强的技术能力和协作配套能力,成长性好,是新征程上我国打破“工业五基”关键核心技术约束瓶颈、打赢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不可或缺的生力军,但是当前我国专精特新企业的总量规模和发展质量远不能满足国家对发展与安全的战略需求。从实际调研情况看,我国在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的发展中还普遍存在配套政策不够精细、在“卡脖子”技术领域发力不足、对市场品牌培育重视不足、公共服务支撑力弱等问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致2022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大会的贺信中明确要求,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着力在推动企业创新上下功夫。这一指示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围绕“精”字下深功。一是精细调研。制造业大类有30多个细分行业,每个细分行业在技术体制、面临的市场竞争结构、获得的政策支持力度、主管政府部门的能力、中小企业个性化因素等多个方面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需要真正地走到中小企业的厂房和车间中去,把握真需求,发现真问题。二是精准施策。对标国家“卡脖子”技术清单,结合本地发展基础和优势,梳理产业链创新链协作配套需要,找到可以作为的空间,形成协同攻关专项行动方案,在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对进入专项行动方案中的中小企业实行“一企一策”帮扶措施,着力用机制创新破解企业创新发展中的政策需求。发挥既有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中小企业建立“长期主义”价值取向。三是精心服务。着力为地方中小企业把准技术和市场节奏、参与本行业国际国内标准制定、提升现代化管理水平、引进高技能人才、降低新技术中试熟化成本等普适利长远的发展需求,搭平台、建机制。 (作者系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