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ol.com.cn(2024-4-18 8:44:53) 编辑:盛飞
(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要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时代强音,从理论学习到实践行动,各地积极参与。积极是好事,说明发展激情高涨,抢抓机遇主动求变;但心头热切,头脑一定要冷静,一拥而上往往一哄而散,不能大风吹过一地鸡毛。对地方而言,需要做好选择题。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地方如何选择? (二)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因地制宜,既是对现实的深刻观照,更是指导地方高质量发展的务实方法论。 因地,是对不同环境实际情况的把握;制宜,是制定相应妥善的办法。某种意义上来说,因地制宜就是做好选择。 选择,就是立足自身优势与劣势,根据时与势来作判断取舍,有所为有所不为。适合本地发展实际的,应“有所为”“敢为”且“快为”;不适合本地发展实际的,应“有所不为”,绝不“胡为”“乱为”。不顾实际跟风,不顾条件硬上,搞重复建设,只能是浪费资源的“瞎折腾”。适合自己的道路,才是最好的道路,发展新质生产力同样如此。 选择,就要“看准”。要放眼看世界,只有把握当今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发展大势,才能在急剧变化的时代中踩准节奏;要往深处看,只有认识和把握创新产业规律,才能在遵循规律中更好推动生产力发展;要向四方看,真正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选准符合自身发展的细分赛道。 “选”准了,就要拿出决心和魄力,抓紧干、加油干、超常规干。对新赛道要有新认识,一旦犹豫不决或墨守成规,就可能贻误战机;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看准了就抓紧干,把各方面的干劲带起来”。当前我省把人工智能列为1号创新工程,就必须以超常规思维、超常规举措推动,才能在竞争中不掉队、走在前。近日,四川省人工智能学院在电子科大挂牌,就是在超常规最大力度精准支持下跑出的“加速度”。 “选”准了,还要保持战略定力。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是竞速赛也是马拉松,要冲劲也要讲耐力。要充分认识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创新渐近性和技术反复性,不能指望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看准了,就不要因心急而随意翻烧饼、因困难而轻易掉船头、因政绩冲动肆意另起炉灶。要知道,我们在2001年就明确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国家,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真正“雄起”,中间是20年的坚守与定力。 须懂得,选择决定成败,坚持就是胜利。 (三) 四川地域广阔,地貌复杂多样,资源禀赋各异,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不同,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选择自然也不同。 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具有雄厚的科创实力产业基础,剑指万亿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绵阳作为中国唯一科技城,具有科技创新的特殊优势和核心价值,布局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宜宾从酒都到锂都,纵深挺进新能源领域;攀西地区具有丰富的钒钛资源和绿色能源;达州拥有天然气、锂钾两大“万亿级”资源……四川东南西北中,各地都要根据自身的特色和优势,走出特色发展、差异化发展的路子。 有人说,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话对也不对。发展新质生产力必然要从实际出发,根据此地“山水”进行务实选择。但更要认识,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创新起主导作用,其发展的方式路径必然不同于传统经验上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要从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来思考谋划。 也有人问,既然是因地制宜,如果所在地区缺乏所需的资源禀赋、人才和产业等基础,还需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吗?靠什么来发展?首先,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既是地方高质量发展现实所需、更是长远所系的必为;其次,从发展理念上来说,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摒弃故步自封,不能只看眼前的“一亩三分地”,而是以开放眼光和创新思维开拓发展的应为;再有,从发展路径来说,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止“一条路”“一种模式”,如果说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门槛高”,那么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应用、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所有地区都可有所作为。 (四) 推动优势产业高端化升级,在创新发展、提质升级上下功夫;加快传统产业“智改数转”,在数智赋能、提质增效上写新篇;以创造性思维调动当地可利用资源,在无中生有、点石成金中找出路……地方发展新质生产力,条条道路通罗马。 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让各地形成鸢飞鱼跃、各展所长的发展“支流”,一定能汇聚成我省新质生产力奔涌向前的壮阔洪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