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ol.com.cn(2023-3-27 9:15:45) 编辑:盛飞
作为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领头羊,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如何在自身发展过程中融入并体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特征与要求,将直接决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败。在探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大都市的过程中,成都应立足自身发展实际与城市发展趋势,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鲜明特色,全方位提升城市发展能级与质量。
以数字化提升大城市的承载能力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而中国式现代化大都市建设也面临人口规模巨大所带来的一系列挑战。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城区人口超过500万的特大城市与超大城市已有21座,由人口规模巨大所导致的“城市病”问题已逐渐成为制约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难题之一。一方面,巨大的人口规模大幅度提高了城市治理成本,无论是公共产品供给,还是社会治理成本,都会随着人口规模的提升而不断上升。另一方面,巨大的人口规模所衍生的土地需求也间接推高了土地成本,并对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一段时期内困扰各个大城市的“过早”去工业化问题也来源于此。从这两方面问题的共性出发,成都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大都市的过程中应坚持数字化导向,通过数字技术与数字经济等渠道全方位提升整座城市对人口与经济活动的承载能力。 首先,在城市定位上,应抓住数字时代的机遇,将数字化理念全方位贯穿于城市发展与建设的方方面面,不断提高整座城市的数字化水平,充分发挥数字化对城市的包容能力、进化能力与承载能力的强化作用。其次,在城市治理上,要深化智慧蓉城建设,不断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和能力,通过深化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加快组建数据集团,推动政企、政社数据融通共享,提供全生命周期政务服务。最后,在城市经济上,要以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加快培育壮大数字经济。 以协调化发挥大城市的辐射能力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作为我国区域经济的先发地区,大城市长期处于我国区域经济体系中的优势地位,其发展水平与发展实力要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在这种背景下,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就是要缩小大城市和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而在现实经济活动中,通过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来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则是必然路径。 对成都而言,首先要立足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聚焦“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从深化区域合作、城市创新能力建设、产业功能区布局、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产品价值转换等方面将成都市打造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核心引擎,带动其他地区发展。其次要把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深入落实区域合作协议。在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同优化西部陆海新通道、推动双核枢纽机场资源开放共享、共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基础上,加快推进现代产业体系互联互通,建立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链供应链协作配套机制,建好成渝地区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共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要着力提高成都都市圈发展水平。成都都市圈要加快深入推进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现代产业体系互联互通、科技创新资源互联互通、城市服务功能互联互通、社会公共政策互联互通,不断提高成都对其他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以特色化营造大城市的文化氛围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各类物质财富也得到了极大丰富。尤其在城市建设上,无论是城市经济总量,还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这些“硬”的方面,我国城市的发展水平都位于全球前列。然而,在“软”的如城市面貌、城市景观、城市文化等方面,我国城市与国际一流城市还存在差距,如城市规划建设的“千城一面”、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滞后、城市文化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等问题都制约了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成都是我国著名的文化城市,也是城市特色非常鲜明的大城市之一。在践行中国式现代化关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要求的发展过程中,成都应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坚持培育成都独具特色的文化氛围。一方面,要深入挖掘城市特色文化,充分发挥古蜀文化、大熊猫、诗歌、绿道、美食等特色资源的引领作用。与此同时,要保护传承川菜、川茶、川酒、川剧等老字号文化和技艺,创建国家美食文化交流中心,高质量建设美食之都。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与产品。开展“像成都人那样生活”全球营销,提升成都消费“买全球、卖全球”运筹力和影响力,推动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积极培育华西牙科、医疗美容、川派餐饮、中医药等“成都服务”国际品牌,推动形成地标商圈、特色街区、文艺风尚、未来时光消费场景体系和消费友好环境。 以共生化布局大城市的空间环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这种共生也对城市未来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指明了方向。率先探索科学、系统、可行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模式是建设公园城市的成都理所应当的历史使命。 要着力将绿水青山保护好。坚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公园城市理论实践创新,实施“五绿润城”“百花美城”“千园融城”行动,打造自然公园、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等多层次全域公园体系。与此同时,要按照《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要求,以绿道为脉络、以农田为景观、以城镇为景区等,实现全域公园化,推动城市自然有序生长,形成“园中建城、城中有园、城园相融、人城和谐”的公园城市大美形态。 另一方面,要着力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绿水青山也能持续产生经济效益,从而增强生态保护的内生动力。为实现这一目标,成都可加快构建“分类核算、分类应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建立全市统一的生态产品调查监测和价值评价机制,探索包括碳排放指标交易、生态产业开发、区域生态补偿等在内的多元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以安全化确保大城市的持续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而和平发展目标的实现显然高度依赖于国家抵御风险的能力。从这一角度看,在城市层面,城市自身抵抗风险的韧性和能力将是决定城市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因素。在现实世界中,城市不仅会面临各种自然灾害风险的冲击,也需要去克服经济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风险。因此,坚持以发展安全为底线,全方位提升城市抵御风险的韧性与能力是成都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大都市的重要保障。 要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健全超大城市安全体系,构建全域联动、立体高效的城市安全防护体系。加快建设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健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与此同时,要在建设弹性基础设施网络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地震和气象监测预警、地灾防治、防汛抗旱、森林火灾防范和安全生产能力,强化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急难险重突发事件处置保障能力。要重视城市经济产业安全。以国家发展战略为根本导向,立足国家发展所需与当前短板,加强自身经济金融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在确保金融、粮食、能源资源安全的情况下,集中力量对产业链的“卡脖子”技术和环节进行攻关。 (作者单位分别系中央党校、成都市社科院成都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