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音乐和世界对话,传递“中国好声音”-pg电子麻将胡了2试玩

http://www.scol.com.cn(2024-2-27 8:36:46)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边钰 李婷
作者:边钰 李婷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专访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廖昌永

 

  将音乐中的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结合,会形成新的艺术形式,这与中华文明的历史传承规律一脉相承

  民族歌剧创作应该立足于中国音乐的民族性、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性、革命精神的延续性

  音乐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一个民族稳定的、共同的文化和心理因素

  民族声乐不能丢掉“本”和“源”,应继续在此基础上借鉴、吸收、整合、创新,与其他唱法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无论歌剧也好,音乐剧也罢,这些外来文化跟中华文化融合后,一定会产生一批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作品

  “文化传承发展百人谈”大型人文融媒报道22

  岁末年初,廖昌永的行程又密集起来。1月10日,结束与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大赛获奖者协会董事会主席安德烈·谢尔巴克的会见后,他又于1月14日晚亮相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当晚,中国交响乐团2024音乐季追寻着“巨人的脚步”在这里启幕。廖昌永和著名指挥家水蓝一同登台,用音乐开启浪漫夜……

  从赤脚跑进音乐殿堂,到让世界听见“中国好声音”,这位出生于郫县(今成都市郫都区)的男中音歌唱家不仅享誉世界,还融通中外。在梳理、保护、传承的基础上,他一边探索用西方技法来创作中国歌剧,一边深耕传统,通过主编《玫瑰三愿:中国艺术歌曲16首》等让中国艺术歌曲走向国际。日前,廖昌永在接受四川日报全媒体“文化传承发展百人谈”大型人文融媒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将音乐中的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结合,会形成新的艺术形式,这与中华文明的历史传承规律一脉相承。如今,廖昌永通过融合中国美学、中国故事、中国旋律,希望创作出一批反映时代气象,体现中国气派的音乐作品。

  ■ 逆袭之旅 从农家娃到世界级歌唱家

  1988年开学季,上海大雨滂沱。为了让母亲做的布鞋不被打湿,一位来自四川的农家娃赤脚跑进了上海音乐学院,命运的齿轮由此转动。谁也没想到,8年后,这个刚进校不懂五线谱、不会弹钢琴且只学过一个月乐理的学生,竟横扫乐坛,连获三项世界著名声乐大赛第一名,在世界舞台唱出“中国好声音”。他,就是廖昌永。从乡村走到世界舞台,廖昌永并非一帆风顺。他记得,报考上海音乐学院时,成都有100多名考生,结果只有他一人被录取。怀揣着100元钱,他闯进了梦想世界。不过这份喜悦还没持续多久,就被入学后的一场考试给打击得烟消云散。那次考试,廖昌永是倒数第一名,这样的成绩也让他一度没有带教老师。后来,罗魏从意大利留学回到上海音乐学院任教,廖昌永才被分配给了这位当时学院最年轻的老师。

  资历尚浅的罗魏和彼时成绩最差的廖昌永,开启了一段逆袭之旅。视唱、练耳、学五线谱……在罗魏的鼓励下,廖昌永开始疯狂补课。老师第一天给的曲子,他第二天就会背了;不会意大利语,就一个字一个字地抠;没有钱买乐谱,就自己手抄……仅1年时间,廖昌永从倒数第一走到了名列前茅。

  1996年至1997年,廖昌永迎来人生的高光时刻。那一年里,他连续三次代表中国参加世界顶级声乐大赛,获得了第41届图卢兹国际声乐比赛、多明戈世界歌剧声乐大赛、挪威宋雅王后国际声乐大赛三项国际大赛第一名,蜚声国际。其中,多明戈世界歌剧声乐大赛始于1993年,由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普拉西多·多明戈创立,系歌剧界的重量级大赛,不少荣膺此奖项的选手迅速成为世界歌剧舞台上的明星。1997年,廖昌永参加这项比赛时,遭到不少人反对。要知道,那时还没有亚洲人在这项赛事中获奖。

  还是孩子时,廖昌永第一次听到多明戈演唱的《我的太阳》,就爱上了这个声音。怀着“看看偶像多明戈”的朴素梦想,他踏上参赛行程,并以歌剧《唐·卡洛》里的咏叹调《我的末日即将来临》摘得冠军,实现亚洲人在该项比赛零的突破。廖昌永的表现更是让多明戈激动不已,赞誉其是“我所见过的最优秀的男中音”,并当即邀请他参与自己在东京举办的新年音乐会。

  2000年底,准备在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上演威尔第的《游吟诗人》的多明戈,力排众议,邀请廖昌永出演卢纳伯爵一角。为了演绎好这一角色,廖昌永几乎找来了《游吟诗人》的所有版本,在美妙、丰富、热情的音乐里,深入人物内心,去感受情绪的流动。充满朝气和锐气的他不墨守成规,用年轻抒情的风格演绎着威尔第的浪漫主义,一改人们对卢纳伯爵的理解。

  这次在美国的演出,也在歌剧界刮起了一股新风。

  ■ 玫瑰三愿 “中国好声音”出海

  “高高山上(哟)一树(喔)槐(哟喂),手把栏杆(噻)望郎来(哟喂)……”在国内外演出中,廖昌永喜欢唱四川经典民歌《槐花几时开》。这些带着方言味的歌曲烂漫自然,受到不少国外观众的喜欢。在挪威巡回演出时,就有不少观众追着他跑,“后来才知道,这些观众很喜欢我唱的中国民歌。”在密集参加国际大赛的日子里,廖昌永发现,不少歌剧比赛、艺术歌曲比赛通常需要演唱英法等国的声乐作品,但亚洲的作品特别是中国的声乐作品却鲜有出现。这引发了他的思考:如何通过自己的力量,让中国音乐抵达更多的世界听众?

  2019年6月,廖昌永赴德国演出。德国大熊音乐出版社社长尼克·普费弗科恩聆听了廖昌永的“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音乐会”后,颇受感动。随后,双方商定启动《玫瑰三愿:中国艺术歌曲16首》国际出版计划。廖昌永坚信,要让世界聆听“中国好声音”,学唱中国歌曲,就不能敷衍潦草地图解文字表面的含义,要深究其理,要钻研格律、韵脚、咬字、吐音,这样才能打动观众,才有艺术说服力。

  这项合作启动不久,新冠疫情来袭。廖昌永却没有停歇,他率课题组开展曲目选撷、歌词翻译、注音朗读等各环节工作,集合上海音乐学院作曲、声乐表演、艺术辅导、音乐学等多学科专业联合作业。其中,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授周正为全部歌词作国际音标注音,廖昌永与播音员徐梓嘉录制了全部歌词的汉语朗诵,为非中文母语的歌唱者提供最佳的发音帮助;德国卡尔斯鲁厄国立音乐学院院长、艺术歌曲专家哈特穆特·赫尔为钢琴伴奏乐谱的校对和修改提供了意见。“这是首本在欧洲使用的中国艺术歌曲教材。”廖昌永说,过去300年来,德国大熊音乐出版社出版过1000多位作曲家的8000多部作品。《玫瑰三愿:中国艺术歌曲16首》是中国艺术歌曲第一次在国际上出版发行。

  ■ 共话巴蜀 用音乐为故乡写情歌

  从四川走出的廖昌永,也心系家乡,中国传统民歌节暨第三十四届望丛赛歌会、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等都有他的身影。2019年,濮存昕、李亭、廖昌永、吉狄马加等24位中外艺术家和文化学者,在四川凉山共同发起大凉山戏剧节,回归戏剧初心,凝望生命本真。

  2023年10月11日晚,廖昌永任艺术总监、总导演的原创民族歌剧《康定情歌》亮相第29届“蓉城之秋”成都国际音乐季,在成都城市音乐厅成功献演,为四川人民献上了一台具有四川文化精神的大型原创剧目。

  廖昌永介绍,歌剧《康定情歌》由上海音乐学院和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联合出品,历时近3年创作完成。从2020年启动以来,在全国多地巡演,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22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文化和旅游部2022—2023年度“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剧目。

  歌剧《康定情歌》讲述了上世纪50年代,川藏、青藏公路修建中的感人故事,用“两路”精神解答青年在新时代的新课题。“创作之初我们就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到底要讲什么?要表现怎样的精神?”廖昌永表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我们的青年应该继承‘两路’精神,走好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这就是我们的使命。”

  歌剧《康定情歌》中,鲜明的地域元素撩动人心。可旋转的“雪山”屹立于舞台,在著名指挥家张国勇的执棒下,上海音乐学院的师生高唱出对祖国和民族的深情眷恋,对真善美的执着追寻,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坚守。动听的旋律、精致的配器和充满藏族特色的舞美,鲜明地彰显了中国气派。

  在廖昌永看来,歌剧《康定情歌》既是上海音乐学院“教创演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生动案例,也是学校“文化润边”、坚持少数民族音乐人才培养的诚意之作。

  对话

  坚守“本”“源”,用多彩音乐展现文明气象

  交融创新 中国音乐文化弦歌不辍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方面深入论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作为一名歌唱家,您是如何理解的?

  廖昌永: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要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落脚到中国音乐上,这种连续性、创新性也贯穿始终。回溯中国音乐史,从钟鼓琴箫作为华夏庙堂正声,到由胡琴、琵琶、唢呐这些外来乐器的发展,中国音乐从来没有停止与各种外来文化的交流融合,继承创新、融合互鉴之下,中国音乐文化弦歌不辍,呈现出丰富多元面貌。

  近代以来,一批优秀的音乐家通过改良乐器构造、吸收演奏技巧、推动新作品创作等方式,为中国音乐的发展注入新活力。文化要想向前发展,一定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创作反映当今时代的作品。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回溯传统,保护与传承那些随着时代、社会变迁而日渐衰微甚至濒临消失的民间音乐。比如四川就有学者历时13年,抢救、整理四川181个县(市、区)3080首原生态民歌,主编并出版民歌总集《四川民歌采风录》。

  要处理好传统和创新的关系,毕竟“笔墨当随时代”,我们应该用音乐去记录当代人的思想,当代人的生活状态、时代精神。同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才能推动文艺事业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前进。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文艺工作者,如何运用音乐作品激发公众的文化自信?

  廖昌永: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就要深刻领悟其中蕴含的坚定的文化自信、高度的文化自觉,牢记文化使命,把握时代主题,赓续历史文脉,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用多彩的艺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明之美,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

  以我们的民族歌剧《康定情歌》为例,《康定情歌》本来是一首民族歌曲,我们怎么样把它做成一个剧,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相当于把一首律诗、绝句扩展成一个气势恢宏的长篇巨著。这既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创作空间,也给我们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需要明确的是,民族歌剧创作应该立足于中国音乐的民族性、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性、革命精神的延续性。这意味着改编不能流于形式,应立足现实,扎根生活。从精神内核来看,《康定情歌》旨在展现民族团结,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歌颂美好的爱情。所以我们选择了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重大时间节点来创作这样一部反映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历史片段。这里面,包含了爱情、兄弟情、民族情,也包含了一种家国情怀。

  我们常说音乐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一个民族稳定的、共同的文化和心理因素。人们可以在这部剧中,看见雪山、体味锅庄,于细微处感受丰富的民族文化。在这样的音乐浸润中,每一个人都将被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所感染,油然而生一种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葆守本源 使之成为滋养音乐创作沃土

  记者:作为一名歌唱家,在几十年的歌唱生涯里,您是以怎样的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廖昌永:在国外参加国际声乐比赛,我发现必唱曲目里很少有中国歌曲,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在这里产生了大量的经典音乐作品,却仅在“墙内开花”。如何破题?一方面,许多作品散落各地,有待我们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探索与世界接轨的路径,让“中国好声音”唱响世界。在2020年中国艺术歌曲诞生一百周年时,我们通过做中国艺术歌曲的挖掘、整理和推广工作,出版了《中国艺术歌曲百年曲集》(三卷九册),既可以作为大学教材,又可以用于中小学音乐教育。此外,每一卷曲集都有中音、高音、低音三个调,方便国际传播。

  我也通过举办“中国艺术歌曲百年”独唱音乐会,向人们展现了中国上世纪20至30年代的艺术歌曲以及中国当代艺术歌曲,不过这些依然不够。我还尝试通过“中国古典诗词与书画——廖昌永中国艺术歌曲独唱音乐会”,以跨界方式,选取优秀的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将乐、诗、书和画等艺术形式融合起来,从一个广义的文化视野看向中国艺术歌曲,拓展中国艺术歌曲的表现形式,也让人看见声音背后中国文化浸润的人文色彩。2019年,在瑞士日内瓦,我携手汪家芳、丁筱芳两位书画大家,根据选取的16首艺术歌曲的意境,共创作书法作品16幅、绘画作品16幅、瓷器作品两件,诗、画、乐之间展开精妙对话,让东方美学扑面而来。历经百年发展,中国艺术歌曲已经成为德语、法语、英语、俄语等艺术歌曲之后,又一重要语种的歌曲。中国现代声乐融合了美声唱法等其他文化的歌唱经验,但这种融合始终以民族声乐传统为基础。民族声乐不能丢掉“本”和“源”,应继续在此基础上借鉴、吸收、整合、创新,与其他唱法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也不能把学生教成“洋嗓子”,而应保留浓厚的民族韵味。

  在民族歌剧上,近年来新作层出不穷。如《康定情歌》《沂蒙山》《苏武》等。中国有那么多值得挖掘的素材和值得赞颂的英雄,很适合用歌剧来表现。原创歌剧《汤显祖》将昆曲与歌剧结合,在国家大剧院、悉尼歌剧院、欧洲青年歌剧节等世界级舞台巡演,由此改编而成的音乐剧版《梦临汤显祖》受邀参加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无论歌剧也好,音乐剧也罢,这些外来文化跟中华文化融合后,一定会产生一批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作品。总体来说,音乐艺术不仅要描摹中华大地上发生的壮阔历史,更要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发掘与提炼,应成为艺术家的一种自觉追求。对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课题而言,歌唱新时代的山乡巨变,攀登时代艺术高峰,都需要发掘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滋养音乐创作的沃土。

  走出去引进来 共谱美美与共音乐图景

  记者:文化能够连接心灵,艺术可以沟通世界。我们如何推动中国音乐走向世界?

  廖昌永:音乐作为一种国际语言,是人类精神的承载和体现。文明交融随着音乐展开,留下许多动人篇章。1927年,上海音乐学院的前身上海国立音乐院成立。彼时上海国立音乐院的《学则》提及:“养成音乐专门人才,一方输入世界音乐,一方从事整理国乐,期趋向于大同,而培植国民美与和的神志及其艺术。”展现出建院先贤们的家国理想和博大情怀,文明互鉴、和谐共融、美美与共,这也成为学校办学90多年来一直遵循的使命和宗旨。上海音乐学院致力于通过国际合作推进文明互鉴,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不但要“走出去”和世界接轨,也要“请进来”,通过自主举办重要国际音乐比赛,创新机制培养音乐拔尖创新人才。如今,通过持续拓宽高水平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我们深化与意大利罗西尼歌剧节、芬兰萨翁林纳歌剧节、中国-阿拉伯国家动漫产业论坛等机制性艺术人文合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文化强国”贡献新生力量。同时,积极推进国际教育、国际交流双轨并行,深化交流互鉴,开展“高校研究生”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等,助力“留学中国”品牌建设,让世界更深刻地认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随着传播的多元化,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兴趣。中国国际声乐比赛和中国艺术歌曲国际声乐比赛,都要求参赛选手至少演唱一首中国艺术歌曲。艺术歌曲对歌词文学性要求极高,参赛者需要做大量功课,才能唱出歌里的韵味和艺术性。通过这个环节的设置,我们为外国友人了解中国文化推开了一扇窗,让外国友人用中文唱中国歌、唱中国歌剧。

  记者:2027年上海音乐学院将迎来建院百年。下一步将着力做好哪些工作,推动中国音乐更好地发展?

  廖昌永:在即将迎来建院百年之际,我们一直在思考,用什么来总结建院百年来的教学史、创作史、人才培养史、研究史等。如今,我们已经发起百年系列,有序推进中国弦乐百年、中国小提琴百年、中国交响乐百年、中国钢琴百年、中国艺术歌曲百年等系列丛书的编撰。我们希望在建院百年的时候能够总结好中国艺术歌曲这一百年的变迁。未来,我们也将一如既往地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厚植爱国情怀、永葆艺术热忱,推动文化繁荣;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记者:作为从四川走出去的歌唱家,您一直很关注家乡。除了共同发起大凉山戏剧节,还积极参与在成都举行的中国音乐金钟奖。您如何看待中国音乐金钟奖在成都举办?

  廖昌永:中国音乐金钟奖是全国唯一常设的音乐综合性大奖,也是目前中国音乐界唯一的国家级专业大奖,旨在表彰和奖掖优秀青年音乐人才。瞄准“国际音乐之都”建设,四川省委省政府、成都市委市政府将中国音乐金钟奖引入四川成都,这对于四川音乐文化建设、人才培养将产生积极影响,对于成都建设“国际音乐之都”也起到积极作用。“金钟奖”已连续三届落地成都,向世界展示成都这座城市的音乐魅力。近年来,成都因为各类文化活动火出圈。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世界科幻大会等一系列国际文体活动,让越来越多的人看见成都的万千气象。同时,“蓉城之秋”再度携手中国音乐金钟奖,以专业影响世界,用音乐和世界对话,传递出成都好声音。作为四川人,我为家乡的变化,为家乡的每一个进步感到自豪。

  人物简介

  廖昌永

  出生于四川成都。男中音歌唱家、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声乐教育家,上海音乐学院院长。曾主演《塞维利亚理发师》《弄臣》《唐·卡洛》《卡门》《浮士德》《茶花女》《茶》等几十部歌剧,在数百场音乐会上担任主唱,享有“全球华人第一男中音”的美誉。曾获得第41届图卢兹国际声乐比赛、多明戈世界歌剧声乐大赛、挪威宋雅王后国际声乐大赛三项国际大赛第一名,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德艺双馨艺术家”等称号。牵头主编《玫瑰三愿:中国艺术歌曲16首》、“中国艺术歌曲百年大系”等。

  记 者 手 记

  一音一符皆是修炼

  采访廖昌永时,他正忙着民族歌剧《康定情歌》的彩排。作为向家乡人民汇报的一部歌剧,他希望能将该剧调试到最佳效果。为此,他不断压缩自己的休息时间,不断去调试一音一符,只为精益求精。

  求精的精神,早已融入廖昌永的血脉之中。采访中,他回溯自己的求学路、推广中国音乐路,都能让人感受到他的求真务实。为了演绎好作品,他从来不纸上谈兵,而是走入生活,去感受、去发现。他认为,音乐扎根于鲜活的生活中,不同地域的语言、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也造就了音乐作品表达的异同。

  为了演绎好作品,演歌剧时,他会先看歌剧原著,了解创作背景和人物情节;唱民歌时,他会提前搜集大量的当地民歌,明确音乐风格。即便是外语,他也保证音律的精准。在他看来,只有作好这些准备,才能在不同语调里,嗅到细微变化,洞察声音色彩,从而体会韵律之美,让声音生出蓬勃的生命力。

  “文化传承发展百人谈”大型人文融媒报道

  策 划 李 鹏

  统 筹 姜 明 赵晓梦

  本版撰文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边钰 李婷

  本版摄影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强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pg网赌游戏的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pg网赌游戏的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