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ol.com.cn(2023-2-13 9:00:24) 编辑:盛飞
从“水平式”迈向“纵深式”——
问计高质量发展 对话专家 郭朝先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产业组织研究室主任 潘 文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世界工业研究所(国际合作研究中心)所长 胡 松 四川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2022年工业化率为 28.9% 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四川省2022年 工业领域主要统计数据 第二产业增加值 为21157.1亿元 增长3.9%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比上年增长3.8% 营业收入增长3.6%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实现利润总额 4836.3亿元比上年增长10.7% 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 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4% 绿色低碳优势产业 利润比上年增长43.0%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2.3个百分点 其中动力电池、晶硅光伏利润分别增长 2.8倍和1.6倍 制造业利润增长10.8% 数据来源:四川省统计局pg网赌游戏官网 省委书记王晓晖在省级领导干部和市厅级主要负责同志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读书班所作的主题报告指出,推动“四化同步”发展要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主引擎,要求我省全力实施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纺、能源化工、先进材料、医药健康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计划。目标引领行动,新型工业化如何扮演好主引擎角色?川观智库对话了三位专家。 看方向 四川处在浅度工业化向深度工业化过渡阶段,新型工业化发展空间大潜力足 川观智库:随着“四化同步”发展的推进,“新型工业化”“先进制造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等成了热词。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关联是什么? 郭朝先: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是实体经济,实体经济的主体又是工业。再往深里说,制造业是工业的核心部分。因此,实现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关键在于振兴制造业。同时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必然要求。这样看来,“先进制造业”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容是一致的,从粗放走向集约,从人力消耗转向科技支撑,从不够绿色到绿色生产等,这正是发展新型工业化需要的制造业。 由此也可以看到,四川强调“四化同步”分主次,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主引擎,坚持工业强省的决定是非常正确的。 潘文:新型工业化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从党的十六大提出中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到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最大的变化是增加强调了“中国特色”。我们追求的“新型工业化”是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是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 可以通过六个新要素认识新时代新型工业化的内涵。第一个是新科技,也叫科技创新,就是说新型工业化首先要攻关新科技。第二个是新元素,举个例子,如大数据。第三个要素是新基建。第四个是新主体。一种新主体是在制造业不断涌现的新企业,如科大讯飞、海康威视等,另一种新主体是第三方剥离产生的,像国家电网、中国石化剥离出的新企业。第五个是新机制,比如推动自贸区从试点到广泛设立。最后一个是新优势,即拥有大国强大国内市场的优势,同时我们的制造业门类齐全,链条较为健全,我们在培育人工智能、无人机、量子科技等新型产业方面也积累了优势。 川观智库:四川提出要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四化同步”的主引擎,除了是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遵循外,是否突出了与省情的结合? 郭朝先:从四川的情况看来,我觉得正处在从浅度工业化向深度工业化过渡的阶段,表明四川的工业化进程没有完成,发展空间仍较大。同时四川拥有齐全的工业门类和坚实的产业基础,也意味着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潜力很足。 胡松:四川的情况是工业产业体系不优。加快工业化进程、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很需要将新型工业化作为主引擎,着重发挥两方面作用:一方面发挥扛大旗、挑大梁的作用。全力实施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纺、能源化工、先进材料、医药健康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计划,就是增强主引擎的转速,提升经济发展的动力,让工业扛得起经济发展的大旗,挑得起兴川富民的大梁。另一方面发挥连接带动的作用,包括推动工业与服务业联动发展,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也就是通过主引擎的提升,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看指标 工业经济的数量成绩是基础,还要用新型工业化的内涵把控工业经济质量 川观智库:四川存在工业化率“未强先降”、龙头领军企业偏少、产业集群发育不足等短板。有声音表示,应该先做出“台账成绩”来,比如用具体的年营收总额目标督促行动,您怎么看? 郭朝先:前面说到了四川的工业化处于从浅度向深度推进期,浅度工业化期可以理解为一种“水平式”工业化发展过程,主要任务是解决“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深度工业化期则是一种“纵深式”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主要任务是实现“从弱到强”“从大到强”。浅度工业化期可以把“数量扩张”“数量增加”作为重要任务,但深度工业化期就不仅仅要看经济数量目标,更重要的是质量目标。比如产业占比的值或许是一种数量成绩,但光盯着这个数值是不妥的。一方面与其他诸多国家相比,这一数值的统计口径大相径庭,并不适合参照发展。另一方面,随着诸多新兴行业的出现,我们自己对产业的统计口径也面临有待调整的需求。 潘文:举个例子来说,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实际上是交融的业态。数据是“软”的,但它们也“踩在”电子信息制造里面,边界怎么划分,统计口径怎么算还是困难的。 应该说,四川工业经济的发展是有数量成绩做坚实基础的,包括已经迈上万亿级台阶的电子信息、食品饮料产业,逼近万亿级的装备制造、能源化工产业等,优势产业的矩阵很清晰。接下来要做的是经济数量和经济质量同时抓,不光求规模,还要追求高质量、追求创新引领、追求专精特新、追求绿色制造、追求以人为本等。 川观智库:如何评判质量成绩呢? 郭朝先:对工业经济的质量评价标准应该是丰富的。可以从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出发,即数字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如数字经济与实体产业的融合发展,带动制造业服务化,实现绿色生产等。 潘文:结合新型工业化的定义也可以找到抓质量的原则。最早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就提出了新型工业化的概念。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从而达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能充分发挥。那么新型工业化发展所追求的,不是只讲工业增加值、企业利润、收入等工具性的经济数量目标,而是还要满足科技、资源、环保、人力等多维度的检验。 看趋势 四川新型工业化要把握三个趋势,深化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 川观智库:四川推进新型工业化,既要现实经济数量又要保证经济质量的关键举措有哪些? 潘文:不少专家对新型工业化的新趋势都作出过总结,四川的新型工业化重点要把握以下三个趋势。 一是把握好产业范式向创新发展转变。新型工业化强调技术、强调创新,比如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以新材料、新能源等为主要内容,以智能化、数字化等为主要手段。四川已经具备较好的条件,所以电子信息产业瞄准第三代半导体、未来通信高端器件、超高清视频等领域,装备制造产业朝向清洁能源、燃气轮机、航空航天的智能制造转型,都是顺应趋势的必要做法。 二是把握平台经济成为新的产业组织形态的趋势。平台经济突出了制造与服务的融合,也就是服务型制造成为新趋势。四川的服务业底子好,从2021年的数据来看第三产业的占比达到52.5%,要抓住机遇促进制造业的服务化方向发展,譬如制造行业发展产品的信息增值服务。 三是把握绿色发展成为新的战略任务的趋势。新型工业化的典型特征是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带来的是新一轮绿色革命。拥有丰富水能光照资源的四川,完全可以把握趋势走在全国前列。 胡松:从具体举措来说,我认为一是可以遴选培育丘区山区智能农机装备、中低轨卫星、机器人、核医药、地热、视觉拓展等新赛道产业,涵养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在布局未来中实现数量增加。二是全面开展工业企业安全环保节能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推动传统产业工艺变革、结构优化、能级提升、方式转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积极推动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深化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坚持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在着眼现实中保证质量。 川观智库:四川的服务业底子厚,怎样发挥优势推动服务业和工业联动发展? 郭朝先: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是工业化后期和从工业经济转向服务经济时代的一个普遍趋势。比如汽车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带动的是汽车消费的后市场,提供给消费者的不光是汽车这样的工业产品,更多是车载服务、维修服务等与驾驶有关的服务,也包括汽车的金融服务、租赁服务等。另外,汽车的生产也带动产权保护、专利申请等服务性行业。 对四川来说,两者的融合联动发展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比如实现制造企业差异化竞争,以制造业高效率带动服务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反过来服务业利用专业化优势又促进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提升等。 融合联动有三条实现途径可供参考,一是先进制造业服务化。包括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和产出服务化两个方面,前者是指金融、物流、科技研发、管理咨询、检测认证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投入到制造企业生产的过程中去。后者则是产品服务系统、服务型制造等。二是现代服务业向制造业拓展延伸。包括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服务型制造、以服务为主导的反向制造等。三是双向的深度融合,形成平台经济为主导的新产业生态系统。 胡松:推动我省工业和服务联动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壮大具有广阔发展潜力的科技服务等产业的规模和能级,积极培育技术驱动型、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新兴领域。二是围绕先进制造业布局制造服务业,引导大型制造企业拓展新型服务业务。三是大力推进数字经济,加快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四是促进服务品质提升,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标准化水平,加强生产性服务业品牌打造,健全生产性服务业质量治理体系。(川观智库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