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ol.com.cn(2024-1-8 8:40:52) 编辑:盛飞
□陈端春 陈涛 王方国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翠云廊古蜀道视察时强调,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高校肩负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职能,作为蜀道沿线的高校,我们应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自觉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着力加强古蜀道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努力推进蜀道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高度整体认识蜀道文化 蜀道过去曾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领域发挥过重要功能,是赓续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我们应站在中华文明发生、发展、融合的高度整体去认识、把握、传承蜀道文化。 把握精髓要义,坚定传承蜀道文化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来自文化主体性。古蜀道是人类保存至今最早的大型交通遗存之一,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从关中平原通往巴蜀地区的交通要道,是贯通东西经济文化交流的丝绸古道,是促进国家政权统一和民族融合的官驿大道,还是自然人文浑融一体的生态廊道,在历史上对政权巩固、经济发展、地方治理、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生态发展等发挥过重要作用。蜀道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丰富多元,既有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还有不惧挑战、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蜀道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坚定蜀道文化传承发展的文化自信,增强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传承发展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加强顶层设计,全面完善蜀道文化的传承体系。高校要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结合起来,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确立“学科交叉、系统研究、着眼传承、服务社会”的工作总思路,将蜀道文化研究、生态保护研究工作和学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工作整体谋划、一体推进。 推进融合发展,多重挖掘蜀道文化的时代价值。高校应积极对接宣传、教育、交通、文旅、林草、社科、方志等部门,以及蜀道沿线地方政府,建立工作联动机制,将蜀道文化传承发展融入地方现代化建设,统筹好蜀道历史文化资源与城乡建设、经济发展、旅游开发的关系,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突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不断培育塑造古蜀道保护利用的亮点,更好服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从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高度系统阐发蜀道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七个着力”的重大要求。其中,“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高校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科学指南。蜀道文化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高校应不断拓展蜀道研究方向,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创新效能,努力让蜀道文化闪耀更加灿烂的时代光辉。 坚持“两创”方针,持续拓展蜀道文化研究方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方针。高校应把握“两创”导向,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从政治学、历史学、考古学、地理学、语言学、生态学、文学、艺术学等多学科揭示蜀道文化内涵,探索开展蜀道考古调查与历史专题研究、蜀道文献综合研究、蜀道文学与艺术研究、蜀道地理与环境工程研究、蜀道生态研究、蜀道资源数字化建设与研究等。 践行“八个坚持”,不断壮大蜀道文化研究队伍。高校应以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八个坚持”为指引,将人才作为传承发展蜀道文化的第一资源,多措并举、内培外引,大力实施“蜀道学者返聘计划”“蜀道学者引进计划”和“蜀道学者培育计划”,聘任一批蜀道研究杰出教授和特聘教授,培养一批有一定影响力和标志性成果的中青年领军人才,选拔一批蜀道研究领域的学科骨干和储备力量,建成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蜀道研究队伍。 深化“四个服务”,大力提升蜀道文化创新效能。高校应坚持以高等教育的“四个服务”为根本遵循,加强有组织科研,推动蜀道文化研究全要素、全链条创新,主动将蜀道文化传承发展融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和新时代治蜀兴川生动实践。深入开展蜀道动植物多样性调查研究及蜀道山林保护、土壤水资源保护、环境监测,为蜀道沿线的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及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从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高度大力弘扬蜀道文化 培养时代新人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取文化滋养,塑造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觉。高校应立足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牢记人才培养第一使命,将蜀道文化传承融入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融入日常教育教学,全力推进蜀道文化传承实起来、兴起来、传下去。 融入培养方案,让蜀道文化传承“实起来”。高校应探索推进蜀道研究专门人才学科化、专业化、系统化培养,划拨专门招生指标,依托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环境与工程学、生态学等学科硕士点,招收和培养蜀道文化、蜀道生态传承与研究等方向的研究生。积极推进蜀道文化融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面向学生开设《蜀道文化》《蜀道交通》等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讲好蜀道文化蕴含的文化精髓和精神特质,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推进研学实践,让蜀道文化传承“兴起来”。要鼓励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依托高校,发布蜀道文化、非遗文化研究等专项课题,将蜀道研究融入大中小学文化课程与教育体系。高校应积极组织历史学、考古学、地理学、生态学、艺术学等专业学生赴蜀道开展专业实践,把论文写在古老的蜀道大地上,用文艺作品激发蜀道的文化活力。鼓励学生围绕蜀道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创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和创业项目,参加创新创业竞赛,用青春动能激扬蜀道文化的生命力、引领力和辐射力。 推动大众普及,让蜀道文化传承“活起来”。高校肩负着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能,要积极整合校内外文化资源,举办蜀道专题展陈,走进社会和中小学,举办蜀道文化分享会。积极联合地方部门建设、运营蜀道文化陈列馆和博物馆,打造系列蜀道文创产品,开展蜀道保护宣传教育,满足蜀道文化典藏、展陈、研学、教育、实践和交流等需求,实现蜀道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推动蜀道蕴含的民族交融、文明互鉴、生态文明建设等理念融入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家规家训,嵌入人民群众生产生活。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